节点文献
学校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联婚”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当前人们重学业成绩轻心理与德育和网络信息传播冲击的环境下,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困扰。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关系学生终身发展、家庭成功和社会价值的重大作用。因此学校采用总体规划、班主任主题教育、环境设置、家校联动等多种渠道和策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融合教育进行有效教育。
关键字:初中生;学校层面;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一、背景和原因分析
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所谓的“高考状元”,60%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是被无情的拒绝的。网爆:“李泰伯成绩出炉,北京考区状元再由人大附中学生夺得,但这名状元在申请美国十一所名校却惨遭滑铁卢,让人大附中和很多家长错愕”。
2004年在云南X大学宿舍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因为打牌口角的小事同宿舍4个同学。2010年西安X大学大三生药加鑫,驾驶小车撞到女生张某,恐其记住车牌遭麻烦,捅数刀张某致死。2012年5月,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严俊在北京积水潭桥附近的护城河跳河自杀,引起社会关注,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据上海商报2016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2016-2017年仅两年时间统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下属的心理健康援助中心,每天都接到40-50的心理困扰,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求救电话,统计的结果显示,20到40岁的智商,高危人群占总人数的40%,女性与男性的求助比例达到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的一位老师曾向记者透露,每年有3-5名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学生,向他们寻求心理帮助。以上事例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例,也是道德教育失败的反面教材。
常常听到父母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抱怨:
“我这孩子懒的要死,只想看电视,不想学习!”
“一天天的玩手机,看你学习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你不说他,他例先说你的不是。”
也常常听到个别老师的叹息:
“越放假越没精打采,从来不想学习!”
“这孩子早恋,没解了!”
“XX上网,迷恋网络,完了!”
“你不是说今天就交作业吗?怎么又还是不交?”
可见初中生存在自我发展动力不足、自我控制力差、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和失信、失德的现象。
而初中生是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个人一生是否成长和健康,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成败,甚至可以从“少年强则国强”说是关系一个民族的兴衰。所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明确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标准和要求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1.智力状况正常,很多人都属于智力正常.2.情绪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坚定,能够自制。4.人际关系和谐有,愿意跟别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在交往的过程中,有自知之明,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定位自己,能够客观的评价别人,友好的和别人相处。5.具有适应,适应制度的反应力,6.自我接纳地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可见健康,不仅身体健康就是健康,也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是真正完全的健康。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参照2015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1.爱党爱国爱人民。2.好学多问肯钻研。3.勤劳笃行乐奉献。4.明礼守法讲美德。5.孝亲尊师善待人。6.诚实守信有担当。7.自强自律健身心。8.珍爱生命保安全。9.勤俭节约护家园。《中小学生守则》就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在品德和行为方面做出的明确规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见学校应在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品德、身体、能力、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的综合素质,基本上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如学会做人中品德指标应当培养学生: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实际上是对应健康心理人格特征的珍爱诚信、责任心、乐观。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水乳交融,两者密不可分。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水乳交融,制定学校初中生三年统筹规划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计划,三年一盘棋。采用红旗下的主题讲话、专家讲座、学生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开展包括“诚信守信和做真诚待人教育”、“成长与责任教育”、“自信、自强、乐观”、“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预防初中生出现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德育方面自卑、焦虑、过分自我、恋网障碍、消积被动的不良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互助活动。
2.建立一支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班主任优秀队伍,利用班主任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辅导工作。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对初中生来说,关键是主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按照好的行为(比如助人会体验到帮人的快乐);坏的行为会体验到就遭人鄙视和失败的痛苦,这样的来引导和激发学生。魏书生说让班主任“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解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只有按照这种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去做,才能让学生被情感打动,理解给他们的道理,也才能最终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好学生。要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灵,疏通学生的健康心理的需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教育,这样方可能进到他们的心灵,探索他们的需求,从而到达教育的真正目的。
3.建立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设立本台,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免费热线,由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专业教师指导,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辅导工作,同时组织学生成立互助健康小组,让学生之间互助小组,倡导积极主动交流。
4.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学风,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养成学生的健康心理,熏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学校广播、电子屏、橱窗、横幅、教室布置等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环境,让学生感受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
5.注重习惯的养成,开启学生内心心理健康的自动化系统,自觉抵制不良的情绪。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时,习惯的养成从被动升华到主动的过程,长达90天的漫长过程。开展长期心理测试和健康指导,让学生长达三个月的甚至三年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高尚道德品质,形成思维惯性,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进而形成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
6.通过“小手牵大手,人人手牵手”活动,建立家校联合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教育机制,搭建共同成长平台,形成心理和品德成长良好的大环境。以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业余教育形式,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与德育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为学生的成长造就一个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
7.学极开展校外的参观,引导学生到爱国主义基地和伟人故居,进行参观学习体验,高尚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品质。示范基地以重点反映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重要旧居旧址为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浓缩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记录了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展现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对学生进心理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学校应当通过总体规划、班主任主题教育、环境设置、家校联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控制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一生[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农光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相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3]郑希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4]金惠南.三十岁的心理学.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9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2008年
关键字:初中生;学校层面;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一、背景和原因分析
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所谓的“高考状元”,60%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是被无情的拒绝的。网爆:“李泰伯成绩出炉,北京考区状元再由人大附中学生夺得,但这名状元在申请美国十一所名校却惨遭滑铁卢,让人大附中和很多家长错愕”。
2004年在云南X大学宿舍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因为打牌口角的小事同宿舍4个同学。2010年西安X大学大三生药加鑫,驾驶小车撞到女生张某,恐其记住车牌遭麻烦,捅数刀张某致死。2012年5月,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严俊在北京积水潭桥附近的护城河跳河自杀,引起社会关注,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据上海商报2016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2016-2017年仅两年时间统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下属的心理健康援助中心,每天都接到40-50的心理困扰,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求救电话,统计的结果显示,20到40岁的智商,高危人群占总人数的40%,女性与男性的求助比例达到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的一位老师曾向记者透露,每年有3-5名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学生,向他们寻求心理帮助。以上事例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事例,也是道德教育失败的反面教材。
常常听到父母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抱怨:
“我这孩子懒的要死,只想看电视,不想学习!”
“一天天的玩手机,看你学习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你不说他,他例先说你的不是。”
也常常听到个别老师的叹息:
“越放假越没精打采,从来不想学习!”
“这孩子早恋,没解了!”
“XX上网,迷恋网络,完了!”
“你不是说今天就交作业吗?怎么又还是不交?”
可见初中生存在自我发展动力不足、自我控制力差、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和失信、失德的现象。
而初中生是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个人一生是否成长和健康,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成败,甚至可以从“少年强则国强”说是关系一个民族的兴衰。所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明确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标准和要求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1.智力状况正常,很多人都属于智力正常.2.情绪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坚定,能够自制。4.人际关系和谐有,愿意跟别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在交往的过程中,有自知之明,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定位自己,能够客观的评价别人,友好的和别人相处。5.具有适应,适应制度的反应力,6.自我接纳地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可见健康,不仅身体健康就是健康,也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是真正完全的健康。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参照2015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1.爱党爱国爱人民。2.好学多问肯钻研。3.勤劳笃行乐奉献。4.明礼守法讲美德。5.孝亲尊师善待人。6.诚实守信有担当。7.自强自律健身心。8.珍爱生命保安全。9.勤俭节约护家园。《中小学生守则》就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在品德和行为方面做出的明确规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见学校应在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品德、身体、能力、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的综合素质,基本上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如学会做人中品德指标应当培养学生: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实际上是对应健康心理人格特征的珍爱诚信、责任心、乐观。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水乳交融,两者密不可分。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水乳交融,制定学校初中生三年统筹规划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计划,三年一盘棋。采用红旗下的主题讲话、专家讲座、学生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开展包括“诚信守信和做真诚待人教育”、“成长与责任教育”、“自信、自强、乐观”、“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预防初中生出现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德育方面自卑、焦虑、过分自我、恋网障碍、消积被动的不良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互助活动。
2.建立一支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班主任优秀队伍,利用班主任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辅导工作。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对初中生来说,关键是主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按照好的行为(比如助人会体验到帮人的快乐);坏的行为会体验到就遭人鄙视和失败的痛苦,这样的来引导和激发学生。魏书生说让班主任“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解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只有按照这种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去做,才能让学生被情感打动,理解给他们的道理,也才能最终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好学生。要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灵,疏通学生的健康心理的需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教育,这样方可能进到他们的心灵,探索他们的需求,从而到达教育的真正目的。
3.建立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设立本台,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免费热线,由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专业教师指导,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辅导工作,同时组织学生成立互助健康小组,让学生之间互助小组,倡导积极主动交流。
4.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学风,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养成学生的健康心理,熏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学校广播、电子屏、橱窗、横幅、教室布置等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环境,让学生感受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
5.注重习惯的养成,开启学生内心心理健康的自动化系统,自觉抵制不良的情绪。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时,习惯的养成从被动升华到主动的过程,长达90天的漫长过程。开展长期心理测试和健康指导,让学生长达三个月的甚至三年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高尚道德品质,形成思维惯性,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进而形成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
6.通过“小手牵大手,人人手牵手”活动,建立家校联合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教育机制,搭建共同成长平台,形成心理和品德成长良好的大环境。以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业余教育形式,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与德育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为学生的成长造就一个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
7.学极开展校外的参观,引导学生到爱国主义基地和伟人故居,进行参观学习体验,高尚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品质。示范基地以重点反映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重要旧居旧址为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浓缩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记录了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展现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对学生进心理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学校应当通过总体规划、班主任主题教育、环境设置、家校联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控制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一生[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农光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相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3]郑希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4]金惠南.三十岁的心理学.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9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2008年
- 【发布时间】2019/4/9 9:39:05
- 【点击频次】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