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充分应用语文教材中蕴藏的逆境教育思想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充分应用现行语文教材所蕴藏的逆境教育题材,加强学生意志、品质、能力培养,是我们奠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生命教育缺失的当前,加强逆境教育的意义就显得更加实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逆境教育;蕴藏;应用
逆境是人生必经之路,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有时也会有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面对这让人防不胜防的逆境,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这种准备不是天生而降的,需要我们加强培养。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中有很多逆境教育资源,蕴藏着激励人身处逆境如何走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我们切不可忽视这样资源的应用。特别是未来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应得到重视的决定因素。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加强学生逆境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运用逆境教育题材培养学生意志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如《中国石》一文,写的是一个戈壁滩上的哨兵捡到一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石”。后来“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圆明园的毁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运用逆境教育题材培养学生品质
品质是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优秀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意志的锻炼才更加坚决。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磨练中稳定下来。在艰难、危险、挫折、逆境中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断完善、美好、高尚起来。《考试》,写的是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小学生中做实验获得成功的事。当教育家问学生原因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对此,这位教育家感慨万分。《一个苹果》一文叙述了在一次战役中,整整7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谦让地传一个苹果吃的动人故事。
《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博。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逆境教育题材培养学生能力
能力是人们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同样的条件下,最简捷、最准确、最顺利地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倔强的小红军》、《一个苹果》、《峨眉道上》等课文都表现了人们在艰苦情况下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二)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叙述小金花失去妈妈时,以顽强的意志克制了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小金花承受悲痛的能力。《“你们想错了”》表现了方志敏在敌人的威逼下的不屈精神和承受能力,《珍贵的教科书》表现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化悲痛为力量的能力。
(三)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艳玲梅,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J].新语文学习,2017年。
[2]黄少虹,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J].黑龙江教育,199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逆境教育;蕴藏;应用
逆境是人生必经之路,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有时也会有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面对这让人防不胜防的逆境,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这种准备不是天生而降的,需要我们加强培养。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中有很多逆境教育资源,蕴藏着激励人身处逆境如何走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我们切不可忽视这样资源的应用。特别是未来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是逆境教育应得到重视的决定因素。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加强学生逆境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运用逆境教育题材培养学生意志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如《中国石》一文,写的是一个戈壁滩上的哨兵捡到一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石”。后来“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圆明园的毁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运用逆境教育题材培养学生品质
品质是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优秀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意志的锻炼才更加坚决。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磨练中稳定下来。在艰难、危险、挫折、逆境中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断完善、美好、高尚起来。《考试》,写的是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小学生中做实验获得成功的事。当教育家问学生原因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对此,这位教育家感慨万分。《一个苹果》一文叙述了在一次战役中,整整7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谦让地传一个苹果吃的动人故事。
《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博。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逆境教育题材培养学生能力
能力是人们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同样的条件下,最简捷、最准确、最顺利地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倔强的小红军》、《一个苹果》、《峨眉道上》等课文都表现了人们在艰苦情况下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二)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叙述小金花失去妈妈时,以顽强的意志克制了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小金花承受悲痛的能力。《“你们想错了”》表现了方志敏在敌人的威逼下的不屈精神和承受能力,《珍贵的教科书》表现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化悲痛为力量的能力。
(三)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艳玲梅,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J].新语文学习,2017年。
[2]黄少虹,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J].黑龙江教育,1996年。
- 【发布时间】2019/4/9 9:43:45
- 【点击频次】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