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体现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的要求。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再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表现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所以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现实的情景去对比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二、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悟生活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空洞,结果是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寓德于教”呢?
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要想在现实教学中切实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忌“大”、“空”,应从小处着眼,应与生活联系。如苏教版第七册《虎门销烟》一文,通过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在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或上网查找林则徐的生平和毒品的危害等。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吸毒,吸毒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应该如何阻止毒品的漫延?这次课程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学的品味,还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四、运用生活,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
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枇杷、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五、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再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最近,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的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针对学校附近“网吧”较多,并有一部分同学去“网吧”上网的现象,组织了一部分同学深入“网吧”进行调查,之后展开讨论,最后将本次调查的情况以及讨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刊登于校报,受到了广大同学、老师的关注。同时,他们还把调查结果和一些处理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得到妥善解决。第二个活动是针对学校附近出现的“神树”,组织同学展开调查研究,积极撰写文章报道,揭示“神树”秘密。同时还以少先大队部的名义,在各个年级组织了多场演讲、辩论,帮助广大同学树立科学的思想观。纵观这两个活动,班级同学写出的文章就有上百篇,组织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的场数也不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原生态是最具生命活力的状态,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的源泉,语文也不例外。
一、语文教学要表现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所以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现实的情景去对比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二、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悟生活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空洞,结果是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寓德于教”呢?
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要想在现实教学中切实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忌“大”、“空”,应从小处着眼,应与生活联系。如苏教版第七册《虎门销烟》一文,通过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在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或上网查找林则徐的生平和毒品的危害等。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吸毒,吸毒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应该如何阻止毒品的漫延?这次课程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学的品味,还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四、运用生活,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
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枇杷、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五、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再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最近,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的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针对学校附近“网吧”较多,并有一部分同学去“网吧”上网的现象,组织了一部分同学深入“网吧”进行调查,之后展开讨论,最后将本次调查的情况以及讨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刊登于校报,受到了广大同学、老师的关注。同时,他们还把调查结果和一些处理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得到妥善解决。第二个活动是针对学校附近出现的“神树”,组织同学展开调查研究,积极撰写文章报道,揭示“神树”秘密。同时还以少先大队部的名义,在各个年级组织了多场演讲、辩论,帮助广大同学树立科学的思想观。纵观这两个活动,班级同学写出的文章就有上百篇,组织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的场数也不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原生态是最具生命活力的状态,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的源泉,语文也不例外。
- 【发布时间】2019/4/9 9:54:25
- 【点击频次】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