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堂变学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做法。品德与社会作为奠基教育平台,自然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自主学习;学堂
课堂变学堂,是新课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做法,这种做法不仅是体现了课堂中的角色变化问题,更是体现了教与学的新型教学观、学生观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我们,就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即学堂,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从而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虽然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堂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践行能力,但作为奠基教育的平台,也应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基,促进他们获得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就成为了我们这些年来的最大实践心得。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到:“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就应加强课堂趣味性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民主与和谐。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他们主体性而自觉参与到“我要学”之中去。而在实践中,能有效实现课堂变学堂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竞赛法等,这些都能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二、开展自主学习教学
我们常听说合作小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但很少有人提及自主学习教学。实际上,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仍然体现的是教师化教为导,引导学生学习理念罢了。只是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自我为主的,没有合作交往。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方法授予,才能让他们学有方向和学有方法。为此,我们应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搜寻学习资源和资料,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聪慧的眼睛去发现、自己勤劳的手去找寻、用自己智慧的大脑来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人》时,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向自己的父母了解了家人辛勤养育自己的一些故事,多方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这些照片和实物,并向同学们讲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得出了我们也要爱父母长辈。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不仅获得了良好品质的培养教育,还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实践也证明,激励的、赏识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而落实到实践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受到自我也是能学习、会学习的学习者,进而在内化体验中扬起自主学习自信。因此,我们要抓住爱表扬这一心理特征,加强激励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要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颗五角星,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亲切与和蔼,使他们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增强信心,鼓起勇气,继续参与到一轮又一轮的自主学习中。
当然,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主要还是应沿着课标指向,完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作为奠基的平台,也不能放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平台都发挥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来,才能让学生在将来竞争社会中既有好品质,又有好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J].教书育人,2013年。
[2]唐体明,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动[J].小学时代,2013年。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自主学习;学堂
课堂变学堂,是新课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做法,这种做法不仅是体现了课堂中的角色变化问题,更是体现了教与学的新型教学观、学生观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我们,就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即学堂,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从而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虽然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堂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践行能力,但作为奠基教育的平台,也应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基,促进他们获得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就成为了我们这些年来的最大实践心得。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到:“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就应加强课堂趣味性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民主与和谐。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他们主体性而自觉参与到“我要学”之中去。而在实践中,能有效实现课堂变学堂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竞赛法等,这些都能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二、开展自主学习教学
我们常听说合作小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但很少有人提及自主学习教学。实际上,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仍然体现的是教师化教为导,引导学生学习理念罢了。只是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自我为主的,没有合作交往。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方法授予,才能让他们学有方向和学有方法。为此,我们应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搜寻学习资源和资料,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聪慧的眼睛去发现、自己勤劳的手去找寻、用自己智慧的大脑来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人》时,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向自己的父母了解了家人辛勤养育自己的一些故事,多方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这些照片和实物,并向同学们讲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得出了我们也要爱父母长辈。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不仅获得了良好品质的培养教育,还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实践也证明,激励的、赏识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而落实到实践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受到自我也是能学习、会学习的学习者,进而在内化体验中扬起自主学习自信。因此,我们要抓住爱表扬这一心理特征,加强激励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要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颗五角星,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亲切与和蔼,使他们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增强信心,鼓起勇气,继续参与到一轮又一轮的自主学习中。
当然,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主要还是应沿着课标指向,完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作为奠基的平台,也不能放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平台都发挥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来,才能让学生在将来竞争社会中既有好品质,又有好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J].教书育人,2013年。
[2]唐体明,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动[J].小学时代,2013年。
- 【发布时间】2019/4/9 9:56:00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