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教学枯燥、单调,如何使它贴近生活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另外,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用关爱感染学生,引领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辉煌的人生。?如何使它真正贴近生活变枯燥为有趣,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数学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把数学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活动经验”: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任其尽情发挥。另外,课堂是活跃的、变化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空间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并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动脑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交流时学生说明剪拼前后各部分间的关系,互相提问并解答,在生生交流中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间的内在联系,既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层层递进,拓展深化,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涵盖了不同角度的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二、转变思想,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要摆脱过去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单一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相反,现在的新课程要求: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学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一些数学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最后,创设“生活数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给予,而更多的是一种唤醒,恰如生命中的阳光与空气,要为种子的萌芽绽放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更好的凸现生命质量的教育本义。所以,我们的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学会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给学生以睿智和灵感,又启发学生对美和爱的渴望,即为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又为学生点燃一盏理想之灯,让学生获得生命与创造的能量,成为高尚的健全的有发展潜质的综合型人才。
一、把数学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活动经验”: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任其尽情发挥。另外,课堂是活跃的、变化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空间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并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动脑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交流时学生说明剪拼前后各部分间的关系,互相提问并解答,在生生交流中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间的内在联系,既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层层递进,拓展深化,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涵盖了不同角度的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二、转变思想,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要摆脱过去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单一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相反,现在的新课程要求: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学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一些数学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最后,创设“生活数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给予,而更多的是一种唤醒,恰如生命中的阳光与空气,要为种子的萌芽绽放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更好的凸现生命质量的教育本义。所以,我们的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学会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给学生以睿智和灵感,又启发学生对美和爱的渴望,即为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又为学生点燃一盏理想之灯,让学生获得生命与创造的能量,成为高尚的健全的有发展潜质的综合型人才。
- 【发布时间】2019/4/9 10:05:14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