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就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从创新导入、合作竞争、加强个别辅导和进行课外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
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实施有效教学。那什么是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方法,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师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告诉我们,所谓有效性就是:穿越玉米地时,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老师把握了讲课的速度,学生接受的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当然收益问题就各不相同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确实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使得速度增大,收益增多,并且更加安全,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创新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创新导入方式,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导入,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促进学生进入课堂,便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故而“收心”,聚焦目光,与教师共同探究有效的教与学活动。在这几年的新课导入教学中,我常常变换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不仅如此,还创设问题情境,以至少实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效果。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也就是说,要实施有效教学,创新导入的“创”要在激趣上、诱思上、煽情上下功夫,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二、加强课堂合作学习,运用竞争活跃氛围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落实学生是课堂上学习主体的理念。为此,我们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例如,在教学“因特网的基本服务”的课堂综合活动中时,我们就可以安排座位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临时异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练习,内容是下载客户端电子邮件管理软件,完成账户设置,并将设置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截图,以附件的方式发邮件给老师。通过实践表明,同组学生必须相互分工合作再整合,并且有一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来统筹,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练习。组内积极协作,组间激烈竞争,整个课堂处于浓烈的团结竞争的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辅导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了“齐步走”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因此,要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辅导。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加强课外知识拓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与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理所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学科的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及时地抛出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或是课后总结评价反思,共同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能靠记忆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明真,高中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
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实施有效教学。那什么是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方法,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师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告诉我们,所谓有效性就是:穿越玉米地时,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老师把握了讲课的速度,学生接受的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当然收益问题就各不相同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确实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使得速度增大,收益增多,并且更加安全,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创新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创新导入方式,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导入,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促进学生进入课堂,便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故而“收心”,聚焦目光,与教师共同探究有效的教与学活动。在这几年的新课导入教学中,我常常变换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不仅如此,还创设问题情境,以至少实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效果。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也就是说,要实施有效教学,创新导入的“创”要在激趣上、诱思上、煽情上下功夫,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二、加强课堂合作学习,运用竞争活跃氛围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落实学生是课堂上学习主体的理念。为此,我们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例如,在教学“因特网的基本服务”的课堂综合活动中时,我们就可以安排座位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临时异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练习,内容是下载客户端电子邮件管理软件,完成账户设置,并将设置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截图,以附件的方式发邮件给老师。通过实践表明,同组学生必须相互分工合作再整合,并且有一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来统筹,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练习。组内积极协作,组间激烈竞争,整个课堂处于浓烈的团结竞争的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辅导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了“齐步走”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因此,要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辅导。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加强课外知识拓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与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理所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学科的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及时地抛出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或是课后总结评价反思,共同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能靠记忆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明真,高中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4/9 10:12:03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