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在观念、方法、手段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能力;方法;手段
观念决定思路,方法决定效果。践行新课程改革,自然需要与之相应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从习惯了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主动更新理念,学习新方法新策略,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就在这个转型过渡时期人,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需要,就成为目前一个极为现实的课题。在这几年实践探索中,我发现,能胜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做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加强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解惑的点拨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自然需要转变角色,而不再是传统教师的角色作用,更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定位了教师不再持有“教师中心论”赋予的权威,而是服务。因此,那种只持有“只要有知识,就能教好课”的观点,显然是不适应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知识的传授绝非用简单的“输出”与“输入”所能概括得了的。教师个人素质,如语言举止、表情气质、应变能力就成为形成师生交流、合作、互动的保障。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具有激情。那就要求教师勤于钻研,探索揣摩,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准确性和亲和力。因为语言不仅能准确地传达语言信息,而且在表达态度、情感和情绪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吸引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浓厚兴趣,为一堂合作型、探究型的教与学活动顺利进行起到促进引领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创新方法加强概念教学
在提升了自我能力后,我们还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才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内容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难点,也是非常抽象的,是学生学数学的一大障碍,但又必须掌握,因为其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快速运算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新课程改革这样告诉我们:“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千万不可忽视那简短的文字教学。而且,许多概念之间还有着密切联系,加强概念教学更能拓展知识,深化认知结构。但小学数学概念描述较抽象,对于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拒人于门外之嫌。在实践中为了难解这一难度,我们探究了比较法这一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既有助于讲清数学概念,又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如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几个概念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单位“1”,师生共同编出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顺口溜:找单位“1”,定单位量;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多”就加,“少”就减,千万别忘记。为了防止混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在教学此类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区别它们的异同。这样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术语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课程改革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践行新课程改革,手段改进难,成为一种通病,经过几年倡导,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口头讲解”,不善于,或者根本都没有想过运用新的手段来改进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快速有效。虽然新课程改革不反对传统教具的运用,但倡导运用科技新成果——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目前,比较现实的现代手段就是多媒体,“班班通”工程已为我们提供了硬件支撑,只需要我们科学设计与运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把其与之整合,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知识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我们再把动态演示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旋转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从这可以看出,作为新课程改革践行者,我们要努力转型,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力争使自我改进教学手段成为现实。
总之,要科学践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就应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上出更高效的数学课来,才能实现新课标——“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琳平,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2012年。
[2]陈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年。
[3]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2011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能力;方法;手段
观念决定思路,方法决定效果。践行新课程改革,自然需要与之相应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从习惯了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主动更新理念,学习新方法新策略,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就在这个转型过渡时期人,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需要,就成为目前一个极为现实的课题。在这几年实践探索中,我发现,能胜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做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加强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解惑的点拨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自然需要转变角色,而不再是传统教师的角色作用,更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定位了教师不再持有“教师中心论”赋予的权威,而是服务。因此,那种只持有“只要有知识,就能教好课”的观点,显然是不适应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知识的传授绝非用简单的“输出”与“输入”所能概括得了的。教师个人素质,如语言举止、表情气质、应变能力就成为形成师生交流、合作、互动的保障。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具有激情。那就要求教师勤于钻研,探索揣摩,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准确性和亲和力。因为语言不仅能准确地传达语言信息,而且在表达态度、情感和情绪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吸引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浓厚兴趣,为一堂合作型、探究型的教与学活动顺利进行起到促进引领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创新方法加强概念教学
在提升了自我能力后,我们还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才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内容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难点,也是非常抽象的,是学生学数学的一大障碍,但又必须掌握,因为其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快速运算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新课程改革这样告诉我们:“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千万不可忽视那简短的文字教学。而且,许多概念之间还有着密切联系,加强概念教学更能拓展知识,深化认知结构。但小学数学概念描述较抽象,对于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拒人于门外之嫌。在实践中为了难解这一难度,我们探究了比较法这一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既有助于讲清数学概念,又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如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几个概念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单位“1”,师生共同编出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顺口溜:找单位“1”,定单位量;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未知的用除法;“多”就加,“少”就减,千万别忘记。为了防止混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在教学此类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区别它们的异同。这样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术语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新课程改革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践行新课程改革,手段改进难,成为一种通病,经过几年倡导,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口头讲解”,不善于,或者根本都没有想过运用新的手段来改进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快速有效。虽然新课程改革不反对传统教具的运用,但倡导运用科技新成果——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目前,比较现实的现代手段就是多媒体,“班班通”工程已为我们提供了硬件支撑,只需要我们科学设计与运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把其与之整合,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知识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我们再把动态演示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旋转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从这可以看出,作为新课程改革践行者,我们要努力转型,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力争使自我改进教学手段成为现实。
总之,要科学践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就应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上出更高效的数学课来,才能实现新课标——“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琳平,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2012年。
[2]陈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年。
[3]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体会[J].新课程,2011年。
- 【发布时间】2019/4/9 10:13:54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