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让初中语文从高耗低效教学怪圈中突围,实现有效教学,就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策略来促进。本文从创新导入、创设情境、培养理解能力和加强课堂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实践心得。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见效慢,效果不明显,老师看不到成效,学生也感受不到进步,没有成就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以有效教学为理念和追寻,力图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让语文从高耗低效的怪圈中走出来。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以有效教学为指导的是非常有效果的。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其间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传统语文教学,由于追求进度而忽视了学生激趣,导致学生还未从课外转移到课堂上来时就已经错过了学习机会。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激趣成为了教学首始,把“收心”作为了导入追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加强学生兴趣激发,使之与教师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新课标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因此,我们在新课开课时应创新导入方式,以透明度为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产生“我要学”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
情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实践方法,是激趣、诱思和煽情于一体的,值得教师信赖的有效策略。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不仅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可有快速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成为了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策略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集激趣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能在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过程中实现高效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们可运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创设情境,配合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情与景、画与声的并茂组合,促使学生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教学,多重刺激,自然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激发出探究欲。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引导学生联想比较,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三、难易程度适当,加强理解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但随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创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不能要求太高。需要转变观念,要求他们要有耐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那么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同时同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音、语气来表达,那么他的最终表达效果也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顺其自然地强化学生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明白“听鼓听音、听话听声”的道理,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更加具有意义。作为一线教师,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当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评价,注重激励策略应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而传统语文教学,教师的“满堂讲”,导致了与学生的脱离,可以看到令人心寒的一面: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一知半解。这就造成了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显然没有“双边支撑”。心理学习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课堂评价,有效应用激励策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当然,初中语文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还有很多策略方法,作为一线教师,创新运用这些策略方法,是我们让学生最好的语文教育必然要探究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琴琴,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论[J].教育研究,2017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见效慢,效果不明显,老师看不到成效,学生也感受不到进步,没有成就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以有效教学为理念和追寻,力图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让语文从高耗低效的怪圈中走出来。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以有效教学为指导的是非常有效果的。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其间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传统语文教学,由于追求进度而忽视了学生激趣,导致学生还未从课外转移到课堂上来时就已经错过了学习机会。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激趣成为了教学首始,把“收心”作为了导入追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加强学生兴趣激发,使之与教师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新课标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因此,我们在新课开课时应创新导入方式,以透明度为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产生“我要学”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
情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实践方法,是激趣、诱思和煽情于一体的,值得教师信赖的有效策略。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不仅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可有快速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成为了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策略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集激趣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能在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过程中实现高效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们可运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创设情境,配合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情与景、画与声的并茂组合,促使学生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教学,多重刺激,自然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激发出探究欲。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引导学生联想比较,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三、难易程度适当,加强理解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但随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创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不能要求太高。需要转变观念,要求他们要有耐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那么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同时同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音、语气来表达,那么他的最终表达效果也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顺其自然地强化学生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明白“听鼓听音、听话听声”的道理,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更加具有意义。作为一线教师,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当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评价,注重激励策略应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而传统语文教学,教师的“满堂讲”,导致了与学生的脱离,可以看到令人心寒的一面: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一知半解。这就造成了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显然没有“双边支撑”。心理学习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课堂评价,有效应用激励策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当然,初中语文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还有很多策略方法,作为一线教师,创新运用这些策略方法,是我们让学生最好的语文教育必然要探究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琴琴,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论[J].教育研究,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4/9 10:14:25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