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境的创设探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教师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为学生创设针对性的教学语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本文将会从把握文本的内涵、运用图画、设身处地、优化组合语文资源等方式来对语境进行创设,以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创设
语文就像空气,属于外部的生存环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其又是无所不在的。一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1.把握文本的内涵创设语境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要想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文本的内涵,并在基础上来创设语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感受文中的内涵,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对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送别诗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得知李孟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春意最浓,又值烟花二月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上都是繁华的景色,所以李白的这首诗充满了浪漫和畅想。因此,教师在对本首诗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与之相对应的语境,李孟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上登高眺远,并畅谈自己未来的理想,这样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语言情感功能,让学生能快速的进人角色,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境,加深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图画创设语境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来为学生创设语境,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他们对一些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比较感兴趣,可以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小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对文字的理解,借助图片的展示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使他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春天芳草萋萋;百花盛开;夏天烈日炎炎,海边清凉;秋天遍地金黄,一片丰收的景象;冬天白雪皑皑,孩子们痛痛快快地打雪仗、堆雪人的景象。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四季变化有何感受?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此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展示一些秋天美丽的山野图片,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山野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浅绿色,黄色,深绿色,粉色……就好比一幅美丽的画。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幅图片:山野里成熟的稻谷,一大片的一大片金灿灿的,就像金黄的大海。同样对四季图片的引用,然后为学生创设一个秋天的语境,可以有效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设身处地创设语境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日新月异,由文及图语境的还原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最常见的表现是对言之深意、言外之意的感受与把握。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言语静态的原始表层含义有所了解和把握,而且还需要对言语隐含的深层义、动态语用义的准确把握。当学生步入中年级时,会接触到许多记事、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不少内容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述的,在这些可感、可观的描述性语言中可以更好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描述性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要做到精确、妥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描述性语言来使学生更好的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需要掌握作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准确描述的。通过设身处地的创设语境,可以更好的使小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进行课文《灰雀》阅读教学过程中,本文描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间所发生的故事,而且整篇文章基本都是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以及对对话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语气。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列宁对小男孩心理变化的描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边读书、边感受、边提问题的训练,学生读一句人物的话语,就需要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人物心里所想什么,然后鼓励小学生提出内心的疑问。在对话的前一段,虽然作者未对人物的语气、神态进行过多的描述,但是学生凭借对省略号、问号进行思考、推想,可以更好的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小学生阅读到“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此时有的学生会提问:“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小男孩不敢讲,但是现在怎么又肯定地说呢?为更好的烘托阅读教学语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肯定”一词所代表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说出“肯定”的表层义,即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回来。随后教师鼓励小学生想想当自己是那个小男孩的时候,在和列宁进行交谈后会有什么感想。小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前面人物心理活动和话语气的思考,在短时间内进入语境,可以更好的体会和感受此时小男孩的心境。此时小学生会说,小男孩肯定地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小男孩觉得列宁对麻雀非常喜欢,他只是想安慰一下列宁,使列宁不会太难过;(2)小男孩自己捉走麻雀的事情已经被列宁知道了,他不想再说谎了,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此时小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此时小男孩的心境,并对“肯定”一词的语境进行发自内心的感受。
4.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语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通常是由学生、教师、教科书及相关语文资源组成。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超越了学生所能够理解的范围,光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并不能被学生所接受,此时就需要通过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来创设语境,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语文资源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在对《白洋淀》一文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人民的反抗侵略史进行赞美,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接受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先放弃对对话的朗读教学,并为学生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文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和整理一些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抗战英雄事迹,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语境,使他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和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甘愿牺牲生命来保护革命力量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情感真正的达到共鸣。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来为学生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语境,让学生认真的品味课本语言,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忠友.依托语境让阅读教学“言意共生”?[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4(3):94-95.
[2]吴书璘.微媒体语境下小学语文微阅读教学[J].人间,2016,11(29):157-158.
[3]张祖秀.全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6,5(19):87-8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创设
语文就像空气,属于外部的生存环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其又是无所不在的。一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1.把握文本的内涵创设语境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要想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文本的内涵,并在基础上来创设语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感受文中的内涵,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对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送别诗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得知李孟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春意最浓,又值烟花二月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上都是繁华的景色,所以李白的这首诗充满了浪漫和畅想。因此,教师在对本首诗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与之相对应的语境,李孟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上登高眺远,并畅谈自己未来的理想,这样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语言情感功能,让学生能快速的进人角色,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境,加深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图画创设语境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来为学生创设语境,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他们对一些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比较感兴趣,可以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小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对文字的理解,借助图片的展示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使他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春天芳草萋萋;百花盛开;夏天烈日炎炎,海边清凉;秋天遍地金黄,一片丰收的景象;冬天白雪皑皑,孩子们痛痛快快地打雪仗、堆雪人的景象。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四季变化有何感受?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此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展示一些秋天美丽的山野图片,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山野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浅绿色,黄色,深绿色,粉色……就好比一幅美丽的画。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幅图片:山野里成熟的稻谷,一大片的一大片金灿灿的,就像金黄的大海。同样对四季图片的引用,然后为学生创设一个秋天的语境,可以有效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设身处地创设语境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日新月异,由文及图语境的还原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最常见的表现是对言之深意、言外之意的感受与把握。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言语静态的原始表层含义有所了解和把握,而且还需要对言语隐含的深层义、动态语用义的准确把握。当学生步入中年级时,会接触到许多记事、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不少内容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述的,在这些可感、可观的描述性语言中可以更好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描述性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要做到精确、妥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描述性语言来使学生更好的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需要掌握作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准确描述的。通过设身处地的创设语境,可以更好的使小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进行课文《灰雀》阅读教学过程中,本文描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间所发生的故事,而且整篇文章基本都是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以及对对话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语气。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列宁对小男孩心理变化的描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边读书、边感受、边提问题的训练,学生读一句人物的话语,就需要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人物心里所想什么,然后鼓励小学生提出内心的疑问。在对话的前一段,虽然作者未对人物的语气、神态进行过多的描述,但是学生凭借对省略号、问号进行思考、推想,可以更好的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当小学生阅读到“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此时有的学生会提问:“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小男孩不敢讲,但是现在怎么又肯定地说呢?为更好的烘托阅读教学语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肯定”一词所代表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说出“肯定”的表层义,即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回来。随后教师鼓励小学生想想当自己是那个小男孩的时候,在和列宁进行交谈后会有什么感想。小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前面人物心理活动和话语气的思考,在短时间内进入语境,可以更好的体会和感受此时小男孩的心境。此时小学生会说,小男孩肯定地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小男孩觉得列宁对麻雀非常喜欢,他只是想安慰一下列宁,使列宁不会太难过;(2)小男孩自己捉走麻雀的事情已经被列宁知道了,他不想再说谎了,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此时小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此时小男孩的心境,并对“肯定”一词的语境进行发自内心的感受。
4.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语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通常是由学生、教师、教科书及相关语文资源组成。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超越了学生所能够理解的范围,光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并不能被学生所接受,此时就需要通过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来创设语境,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语文资源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在对《白洋淀》一文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人民的反抗侵略史进行赞美,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接受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先放弃对对话的朗读教学,并为学生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文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和整理一些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抗战英雄事迹,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语境,使他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和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甘愿牺牲生命来保护革命力量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情感真正的达到共鸣。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来为学生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语境,让学生认真的品味课本语言,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忠友.依托语境让阅读教学“言意共生”?[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4(3):94-95.
[2]吴书璘.微媒体语境下小学语文微阅读教学[J].人间,2016,11(29):157-158.
[3]张祖秀.全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6,5(19):87-88.
- 【发布时间】2019/4/9 10:16:10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