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 ;
【正文】 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新内容。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理解知识点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主的、快乐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使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创设记忆深刻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
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2.运用夸张、类比手法,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电路和电流”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电阻这一概念,以致学生不能很顺利地分析电路。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将电荷的移动类比成人的流动,遇到山路(即电阻大的用电器)时,会选择平路(即电阻小的开关或电流表等)这条路走,分析短路时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
总之,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适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物理教师的亲切感。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二、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①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②药瓶要吊在高处;③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④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学生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小组之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三、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四、选择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争议是学生思维参与活动、认知发生冲突的结果,也是科学发明的前提。一堂好的物理课,应该是在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经验和实验,揭示产生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教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电能生磁,反之磁能生电吗?”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想与争议,在争议和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互补和拓展,并在探究磁怎样才能生电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面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的种种问题,物理教师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使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创设记忆深刻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
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2.运用夸张、类比手法,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电路和电流”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电阻这一概念,以致学生不能很顺利地分析电路。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将电荷的移动类比成人的流动,遇到山路(即电阻大的用电器)时,会选择平路(即电阻小的开关或电流表等)这条路走,分析短路时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
总之,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适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物理教师的亲切感。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二、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①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②药瓶要吊在高处;③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④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学生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小组之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三、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四、选择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争议是学生思维参与活动、认知发生冲突的结果,也是科学发明的前提。一堂好的物理课,应该是在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经验和实验,揭示产生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教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电能生磁,反之磁能生电吗?”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想与争议,在争议和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互补和拓展,并在探究磁怎样才能生电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面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的种种问题,物理教师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 【发布时间】2019/4/9 10:23:24
- 【点击频次】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