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中估算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数学估算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估算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没有选择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将会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基于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估算教学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估算教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生活情境;自主探索
近几年以来,我国正在加快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并且在2011年时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重视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学会选择运用合适的估算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估算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深入研究估算教学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估算地位,加强估算教学
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估算教学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一直认为数学要求的是精确性和严谨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是学会精确的计算。然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工作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估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还具有开发学生智力和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设计含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三、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同学们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坚持长期渗透,培养学生应用估算的自觉性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合理利用,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把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五、估算评价合理到位,体验估算学习的乐趣
对于估算的结果,怎么样的结果是正确的,也是一个比较模糊 的概念,有时模棱两可的,学生反而被搞糊涂了。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只 要估算的结果和实际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对于算式的估算,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 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合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 价标准。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区间内,但是范围比较大,也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 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使估算的结果能落在更趋 于合理的位置上。如 68×465 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估成 60×400,或者 70×400 或 60×500,这样我们都可 以认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 地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 70×450.估算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 算意识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时,除了要重视对客观形态的数学认知 结构进行钻研外,还必须强调对学生主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 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学生角度设想其从事新学习时可能发生的心理 过程,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学中重视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不仅使学生思维灵活,也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需坚持对学生对估算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生活情境;自主探索
近几年以来,我国正在加快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并且在2011年时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重视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学会选择运用合适的估算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估算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深入研究估算教学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估算地位,加强估算教学
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估算教学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一直认为数学要求的是精确性和严谨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是学会精确的计算。然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工作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估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还具有开发学生智力和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设计含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三、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同学们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坚持长期渗透,培养学生应用估算的自觉性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合理利用,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把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五、估算评价合理到位,体验估算学习的乐趣
对于估算的结果,怎么样的结果是正确的,也是一个比较模糊 的概念,有时模棱两可的,学生反而被搞糊涂了。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只 要估算的结果和实际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对于算式的估算,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 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合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 价标准。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区间内,但是范围比较大,也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 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使估算的结果能落在更趋 于合理的位置上。如 68×465 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估成 60×400,或者 70×400 或 60×500,这样我们都可 以认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 地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 70×450.估算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 算意识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时,除了要重视对客观形态的数学认知 结构进行钻研外,还必须强调对学生主观形态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 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学生角度设想其从事新学习时可能发生的心理 过程,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学中重视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不仅使学生思维灵活,也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需坚持对学生对估算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 【发布时间】2019/4/9 10:27:11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