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的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习惯对于学生之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时,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乐于学习,认真阅读,认真审题的习惯是现在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本文就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习惯的养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有助于之后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因素不仅仅只有学习本身,它还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像生活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等,也正因为如此,习惯的养成应体现在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课间活动等在学生的全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的小学阶段是其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老师的作用则更是不言而喻,掌握一定的习惯养成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要求学生要有认真阅读,提取要点的能力。阅读例题和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养成圈点做笔记的习惯。学生如果在回答问题或者做题时发生了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知识点中找到根源,从而对课本感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在预习时,上课时和出现错误时,自己整理并摘抄知识点,如各种概念、定义、法则、公式等,便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课本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平时多表扬,少批评。从每一节课抓起,一上课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涣散的地步,教师也会因为课堂氛围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用惩罚而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课前奖励的活动,如果在上课铃一响,不论老师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书和学习用品,并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对做得好的学生当面表扬,并且,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之一。有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起初会有趋利行为,但学生得到老师表扬便形成了自然,成为习惯。
2.爱好入手,强化要求。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先导和前提。一个人形成了对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专心学习。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把题目变成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强化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数学中培养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给予孩子动手实践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实践过程记录的也不是很理想,但经过几次动手实践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4.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地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和思维空间里,联系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突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爱思考、发言积极的学生与学困生分在一组,并让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给不善表达的同学更多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反思,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要培养学生操作的习惯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操作现象有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事实,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如果机械地说某种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学生不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如果用纸头去折一折,让学生亲力亲为,他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问及“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的”,当要笔者他们用平行四边形纸片折一折时,怎么也找不到一条对称轴能使两边完全重合,学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描述的: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长是7m,宽是5m。如果它的宽增加2m,长要增加多少米后,所得的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比原来的增加35m2?这道题的描述,应该说是非常简洁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用画图的操作方法,任凭你静坐那儿想象也于事无补,如果画图操作,学生便会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五、教会学生勤于总结、不断反思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得知某道题错了,迅速地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或者是重新再做,或者是一直等待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不会主动去思考“为什么?”“错在哪儿?”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缺乏反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止步不前。因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总结和反思。让学生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本”,将每次的错题记录下来,并分析出错的原因,警示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错题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出正确的答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去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分析习惯。从已知到问题,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总之,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耐心引导,慢慢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耐心呵护,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因素不仅仅只有学习本身,它还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像生活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等,也正因为如此,习惯的养成应体现在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课间活动等在学生的全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的小学阶段是其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老师的作用则更是不言而喻,掌握一定的习惯养成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要求学生要有认真阅读,提取要点的能力。阅读例题和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养成圈点做笔记的习惯。学生如果在回答问题或者做题时发生了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知识点中找到根源,从而对课本感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在预习时,上课时和出现错误时,自己整理并摘抄知识点,如各种概念、定义、法则、公式等,便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课本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平时多表扬,少批评。从每一节课抓起,一上课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涣散的地步,教师也会因为课堂氛围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用惩罚而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课前奖励的活动,如果在上课铃一响,不论老师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书和学习用品,并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对做得好的学生当面表扬,并且,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之一。有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起初会有趋利行为,但学生得到老师表扬便形成了自然,成为习惯。
2.爱好入手,强化要求。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先导和前提。一个人形成了对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专心学习。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把题目变成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强化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数学中培养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给予孩子动手实践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实践过程记录的也不是很理想,但经过几次动手实践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4.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地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和思维空间里,联系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突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爱思考、发言积极的学生与学困生分在一组,并让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给不善表达的同学更多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反思,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要培养学生操作的习惯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操作现象有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事实,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如果机械地说某种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学生不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如果用纸头去折一折,让学生亲力亲为,他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问及“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的”,当要笔者他们用平行四边形纸片折一折时,怎么也找不到一条对称轴能使两边完全重合,学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描述的: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长是7m,宽是5m。如果它的宽增加2m,长要增加多少米后,所得的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比原来的增加35m2?这道题的描述,应该说是非常简洁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用画图的操作方法,任凭你静坐那儿想象也于事无补,如果画图操作,学生便会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五、教会学生勤于总结、不断反思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得知某道题错了,迅速地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或者是重新再做,或者是一直等待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不会主动去思考“为什么?”“错在哪儿?”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缺乏反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止步不前。因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总结和反思。让学生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本”,将每次的错题记录下来,并分析出错的原因,警示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错题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出正确的答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去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分析习惯。从已知到问题,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总之,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耐心引导,慢慢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耐心呵护,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 【发布时间】2019/4/9 10:27:51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