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习本课堂”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习本课堂”的理念,是由深圳市罗湖区副局长刘荣青于2008年提出的。它是通过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大胆变革教学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改进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实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习得”目标。那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课堂上实施“习本课堂”, 让各种“习”贯穿课堂内外,让学生在 “习”中学到知识,在“习”中调整调节,最终达到“习得”目标呢?我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课前习”初步理解,让学生有备而来
课前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新课时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过程。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习的过程就是寻“疑”的过程。发现疑问,并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更加自觉地掌握知识。坚持课前习不仅为听新课做好了思想、知识上的准备,而且获得了上新课的主动权。也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但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进行对新知识进行浏览预习,往往时间不充分、思维不深入、思考独立性差,使之流于形式。因此,正确使用课前习可以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尝试探究,再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预习原是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的确,小学生的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尤其对于初步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来说,学生的预习不是单靠老师一句话就可以自觉完成的。因此,在“课前习”这个环节我主要使用推送微课、发布小游戏、布置实践活动等形式,精心设计课前习内容,把下一节课学生将要掌握的内容和基本程序也呈现出来,在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这当中的疑难、困惑、发现,就是课堂学习中最宝贵的资源。
例如,如在新授五年级下学期第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中,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前习:
1.听课文录音,划出不理解的短语或句子。
2.跟读录音一遍,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2) 能用I can 的句型说出喜欢的原因。
3.上网查找一下各个季节的特点及人们在这个季节喜欢干什么,上课汇报。
有了精心设计的课前习,学生预习目的性就更明确了,通过课前这一系列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上也就变得有话可说了。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中习”针对训练,让教师有的放矢
“习本课堂”最突出的亮点是放大了教学三要素“教”、“学”、“习”中 “习”的过程,有了“课前习”,课堂时间有了高效的利用,在充足的“课中习”时间里,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到达领会、通晓、熟悉的程度。我们在课中习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实践,感悟新知的本质、价值,让学生在对比区分、拓展延伸中体悟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关联。悄然中,让“习得”在学生内心生长,在应用中完善知识再建。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3 Look at me时,“课前习”的任务之一是:听读课文5次,熟悉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能听到单词,马上指出来。我设计了指令游戏来检查课前习掌握情况,在游戏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单词hand和head区分不了,基于对学情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在“课中习”中对单词hand和head的读音进行细致讲解,并让孩子们摸着自己的鼻子,感受hand发音时的鼻子轻轻的震动。孩子们马上就分清了hand和head。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第三课时,我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上两个课时学过的动词短语这一特点,布置的课前习是:使用学过的动词短语编一首歌。针对这一“课前习”,我的“课中习”第一个环节就使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小组里唱出自己编写的歌曲,小组推选最优,代表展示,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优,一起学唱。最后,一首由“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歌曲因其朗朗上口,唱后不忘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一举夺冠。设计这样的“课中习”,能够学生将学到的零散、孤立的知识,经过吸收、内化,规整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习所得系统化、体系化,完成知识再建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快乐的同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后习”内化知识,让学生反思创新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习得内化程度因人而异,“课后习”分成“巩固所学知识”(必选)与“拓展所学知识”(可选)两项学习任务,作为与“课前习”前后呼应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来巩固学习收获,可以尝试进行拓展创新。英语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语言实践课。根据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我经常会布置角色扮演游戏这样的“课后习”。学生可以选择和父母扮演、同学扮演等。学生在表演中要纯熟的运用语言,就必须脱离课本,把课本上死知识,变成活的语言。在表演中每一个孩子都承担角色,不同的角色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提供了动机和机会。因为在亲身体验语言,运用语言,角色扮演就使得词和句的理解更加容易。
总之,从让师生有备而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好充分的“课前习”,到精心设计,同步互动的“课中习”,到反馈补救,拓展延伸的“课后习”, 我在英语课堂上力求让各种“习”贯穿课堂内外,让学生在各种“习”中学到知识,在“习”中调整调节,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习得”目标。
一、“课前习”初步理解,让学生有备而来
课前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新课时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过程。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习的过程就是寻“疑”的过程。发现疑问,并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更加自觉地掌握知识。坚持课前习不仅为听新课做好了思想、知识上的准备,而且获得了上新课的主动权。也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但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进行对新知识进行浏览预习,往往时间不充分、思维不深入、思考独立性差,使之流于形式。因此,正确使用课前习可以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尝试探究,再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预习原是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的确,小学生的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尤其对于初步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来说,学生的预习不是单靠老师一句话就可以自觉完成的。因此,在“课前习”这个环节我主要使用推送微课、发布小游戏、布置实践活动等形式,精心设计课前习内容,把下一节课学生将要掌握的内容和基本程序也呈现出来,在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这当中的疑难、困惑、发现,就是课堂学习中最宝贵的资源。
例如,如在新授五年级下学期第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中,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前习:
1.听课文录音,划出不理解的短语或句子。
2.跟读录音一遍,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2) 能用I can 的句型说出喜欢的原因。
3.上网查找一下各个季节的特点及人们在这个季节喜欢干什么,上课汇报。
有了精心设计的课前习,学生预习目的性就更明确了,通过课前这一系列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上也就变得有话可说了。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中习”针对训练,让教师有的放矢
“习本课堂”最突出的亮点是放大了教学三要素“教”、“学”、“习”中 “习”的过程,有了“课前习”,课堂时间有了高效的利用,在充足的“课中习”时间里,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到达领会、通晓、熟悉的程度。我们在课中习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实践,感悟新知的本质、价值,让学生在对比区分、拓展延伸中体悟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关联。悄然中,让“习得”在学生内心生长,在应用中完善知识再建。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3 Look at me时,“课前习”的任务之一是:听读课文5次,熟悉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能听到单词,马上指出来。我设计了指令游戏来检查课前习掌握情况,在游戏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单词hand和head区分不了,基于对学情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在“课中习”中对单词hand和head的读音进行细致讲解,并让孩子们摸着自己的鼻子,感受hand发音时的鼻子轻轻的震动。孩子们马上就分清了hand和head。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第三课时,我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上两个课时学过的动词短语这一特点,布置的课前习是:使用学过的动词短语编一首歌。针对这一“课前习”,我的“课中习”第一个环节就使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小组里唱出自己编写的歌曲,小组推选最优,代表展示,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优,一起学唱。最后,一首由“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歌曲因其朗朗上口,唱后不忘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一举夺冠。设计这样的“课中习”,能够学生将学到的零散、孤立的知识,经过吸收、内化,规整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习所得系统化、体系化,完成知识再建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快乐的同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后习”内化知识,让学生反思创新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习得内化程度因人而异,“课后习”分成“巩固所学知识”(必选)与“拓展所学知识”(可选)两项学习任务,作为与“课前习”前后呼应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来巩固学习收获,可以尝试进行拓展创新。英语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语言实践课。根据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我经常会布置角色扮演游戏这样的“课后习”。学生可以选择和父母扮演、同学扮演等。学生在表演中要纯熟的运用语言,就必须脱离课本,把课本上死知识,变成活的语言。在表演中每一个孩子都承担角色,不同的角色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提供了动机和机会。因为在亲身体验语言,运用语言,角色扮演就使得词和句的理解更加容易。
总之,从让师生有备而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好充分的“课前习”,到精心设计,同步互动的“课中习”,到反馈补救,拓展延伸的“课后习”, 我在英语课堂上力求让各种“习”贯穿课堂内外,让学生在各种“习”中学到知识,在“习”中调整调节,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习得”目标。
- 【发布时间】2019/4/9 10:28:35
- 【点击频次】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