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

 

【作者】 胡凤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锻炼自学能力,在课堂上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同时,还要从选择适合小学生预习的内容、选择小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形式的多样化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学习,并带着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走进课堂。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课文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然后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互相学习。而教师作为一名辅助者,最后进行补充和总结。所以,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会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一、运用“读书五步歌”,提高预习兴趣
  第一步:读,就是把新课文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连字成词,连词成句,把课文读通顺。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如语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第三步: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把查出的内容多读几遍,牢牢记住并掌握它的意义;如语文中遇到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第四步:思,是在一读、二画、三查之后去思考课文课后问题,从重点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还有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五步:记,到了这里,预习并没有结束,还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笔记一记。“记”有两个意思: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你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方法指引要到位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划、圈、点是很有必要的。难记的生字、关键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学生在课本上做重点标注。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提醒学生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在教学《詹天佑》时,怎样解决居庸关以及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成了学习的难题,怎样利用“人”字形线路解决青龙桥坡度大的问题,学生预习非常积极,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搜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动画演示生动逼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先画出,再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想一想意思。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前,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句加以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些句子深刻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心,对黑暗反动势力的憎恨。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或通过改变句式来加深对句意的理解。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我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达到预习要求的发奖卡以示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
  四、课后:完善预习内容,互补养成习惯
  在课后,学生需要把在课上的交流进行再一次的完善,把自己最感兴趣而没有发现的内容,可以再一次写在书上。通过实践发现,自主性预习让优等生更具有发展的空间,他们往往能对课文提出深刻的见解,对文章主题的诠释也很具个性,对其他学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而那些后进生则也能很容易地找到突破口,他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字词句等较为基础的东西,有时借助工具书也能对文章的内容、中心进行关注。在一课一课的不断训练中,学生能找到自主预习的乐趣,互学、互助、互补而逐渐形成习惯。
  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很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如今班级学生自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发布时间】2019/4/9 10:39:18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