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大班美术活动《走近大师—波洛克》

 

【作者】 张 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青年街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活动设计思路:
  美术活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以其生动、形象等特征,广受幼儿喜爱。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我园中班年级组为了让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艺术、快乐成长”,自2017年10月以来,开展了“十月的色彩”创意美术园本研修活动。活动围绕“色彩”“创意”,要求老师们打破教师一张范画,幼儿一支水彩笔、一支油画棒、一张纸的陈旧模式,让孩子们从教师的主导中走出来,发现色彩,感知色彩,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大胆创意的乐趣。
  如何让习惯了使用水彩笔、油画棒的孩子们获得更自由、更大胆的展现方式和情感体验呢?经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美国抽象画大师波洛克的绘画风格及独特的滴撒绘画方式非常适合幼儿园孩子们尝试。
  波洛克的作品以在帆布上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而著称,有着令人愉悦的美,往往让人看了有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波洛克的绘画没有中心、没有边际、没有起点,有的只是随意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和色彩,这些线条或密布、或稀疏......充满节奏感。因此,本次活动从欣赏波洛克的作品和绘画视频入手,在对其作品的观察解读中,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滴撒法,并尝试用滴撒法进行大胆表现,体验不同绘画方式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借助对幼儿作品的欣赏和点评,梳理幼儿的实践经验,使幼儿对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有更深入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欣赏波洛克的作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觉。
  2.感受“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
  3.初步了解滴撒的方法,尝试用滴撒法大胆作画。
  重点:欣赏波洛克的作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难点:尝试用滴撒法大胆作画。 
  活动准备:1.PPT、视频、画布、刷子、有颜料的桶;
  2.辅助工具:装有颜料的水瓶、小勺、针管、滴管等
  活动实录:
  一、导入
  师:来,孩子们,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姿势坐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仔细看。
  二、走进画家波洛克
  1.欣赏波洛克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请看第一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了不同颜色的线
  幼:红色、蓝色的点
  幼:感觉乱七八糟的
  幼:感觉像一个宇宙空间……
  师:(出示第二幅图)接着往下看,你想到了什么?
  幼:想到了彩色的雨滴
  幼:溅起的彩色水花
  幼:也像跳舞的精灵……
  师:这些画和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出示一幅具象画)现在给你们2分钟时间,和你旁边的伙伴儿讨论一下。
  幼:平时看到的画都有山、有树、动物
  幼:今天看到的画感觉很乱
  幼:今天看到的画上只有乱七八糟的线和点点
  师小结:像这样画面上没有具体的形象,看上去很乱,没有边际,没有框框,只有一些随意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和色块的画,就叫抽象画。,
  师:像这样的画是谁画的呢?看,就是他!(出示波洛克图片)他叫波洛克,是美国著名的抽象画画家。波洛克是怎么画出这些画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了解滴撒法,初步知道滴撒的方法。
  ——播放视频,观察波洛克作画方法。
  师:波洛克是怎样画画的?
  幼:他是这样画的(模仿波洛克动作)
  师:波洛克手里拿着什么工具?
  幼:拿着画笔,提着颜料桶
  师:脚有什么动作?
  幼:脚站在画纸边边上,走来走去的。
  师:颜料是怎么画上去的?
  幼:他这样撒在画纸上的?(模仿动作)画笔碰到画纸了吗?(没有)
  师:长长的线条怎么撒?
  幼:撒的动作快一些(模仿夸张的甩的动作)
  师:短短的线条呢?
  幼:撒的动作慢一点
  师:大大的色块呢?
  幼:重重的撒
  师:小小的点点呢?
  幼:轻轻的撒
  师小结:像波洛克这样画笔不碰到纸,让颜料或快或慢、或轻或重地滴撒在画布上,撒出各种线条、图案的方法叫滴撒法。
  师:这样的画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幼:好快乐
  幼:感觉很自由
  幼:感觉很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幼:感觉很奔放,开心
  师:来个音乐,把你们快乐、自由、奔放、开心的感觉给大家展示展示。
  幼:随着音乐自由表现自己的心情。
  三、幼儿尝试用滴撒法进行大胆的创作
  师:今天老师也准备了画板、画笔、颜料,,让我们像波洛克一样热情奔放地、自由快乐地画吧。
  师:可以自己独立画,也可以找同伴合作画。注意和同伴保持距离,以免颜料滴撒到同伴的身上或作品上。
  ——幼儿自由结伴,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尝试用滴撒的方法创作
  ——老师巡视,及时为幼儿提供需要的颜料或其他帮助。发现有的孩子创作比较大胆,老师及时给他一个赞;有的孩子画得小心谨慎的,老师及时鼓励她“没事,再大胆些,动作再大一些”……
  四、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和作品给人带来的感觉
  师:你在画画时心情怎样?
  幼:很开心、很爽、很自由
  师:绘画时你想到了什么?
  幼:没想到什么……
  师:你觉得他的画给你什么感受?
  幼:感觉很热情
  幼:感觉很奔放
  五、活动延伸:探索用多种工具滴撒的方法。
  师:除了画笔,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滴撒呢?
  幼:木棍、刷子、毛笔……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画笔、有颜料的水瓶、勺子、针管、滴管,试试又会滴撒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幼儿探索,尝试用不一样的工具来滴撒。
  活动反思:
  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作品没有中心、没有边际、没有起点,有的只是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和色块。对于成人来说,要欣赏波洛克的作品,我们看上半天也未必能理解,更别说从未接触过此类作品的孩子们,设计活动时,我心存不少的疑虑和担心:怎样引导幼儿欣赏抽象画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大量关于抽象画欣赏的资料,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艺术作品(特别是抽象作品)主要是表诉一种感觉,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感、情绪或心情,至于像什么是其次的,欣赏抽象画应该从整体上去感受。因此,活动开始,我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对波洛克的作品有个整体的观察和感受。有点孩子能说出整体的感觉,而有点孩子对画面的局部的欣赏比较关注,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只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欣赏?我问孩子“你想到了什么?”,思维决定想象,欣赏同一幅作品,幼儿的想象也不会一样,这样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力。《纲要》还指出:在艺术领域活动中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接下来欣赏波洛克绘画视频后,设计的问题“这些画给你什么感觉?”让欣赏不止停留在作品表面,而是更深入欣赏波洛克作品及他的作画方法,感受到这些作品和绘画方法带来的一种自由、开心和愉悦的情绪,有了这样的情绪积累,接下来的尝试和创作活动是在孩子们迫不及待、自由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的,孩子们创作出的作品效果很好,每个孩子的想象、情绪不一样,表现出的内容也不一样,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呈现出的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的搭配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此次活动,我发现:
  1.“抽象绘画”艺术给予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波洛克的抽象画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他的画画面没有主题,没有中心,没有主次,漫无边际。它从根本意义上摆脱一切束缚,追求自由和开放。能让幼儿感受到线条与色彩自由和谐搭配的美,也能让幼儿展开想象,从欣赏作品中获得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对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幼儿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是大有好处的,有人把美术欣赏比成给幼儿吃“营养面包”,因为它具有多种“维生素”,能够健身益脑,增强艺术细胞。 
  2.“抽象绘画”艺术给予幼儿自由创作表达的空间
  波洛克创作时没有草图,作品没有传统构图关系。“滴撒”的绘画方式也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样的绘画方式正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会顾此失彼,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而是自由大胆的创作,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作品呈现的就是孩子们行动过程、行动轨迹的记录。
  3.“抽象绘画”艺术给予幼儿情感自由宣泄的机会
  波洛克绘画时或站或走动,或肃立或皱眉,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他思想和感情的展露,因此他的画画面色彩浓艳,线条错乱,会给人自由,热情,无束缚的感觉。活动中,孩子们有点站着,有的蹲着,有的走来走去,有的自言自语,有的边唱歌边画,有两个孩子兴奋了,跳着画……绘画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绘画不再是美学的设计,而成了承担由内心支配的人的运动的载体;绘画不再是通过形象或形式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却成了孩子情感流泻的直接记录。
  4.与众不同的材料和“滴撒”方法,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极大兴趣。
  美术活动中材料是主要的因素,是创造表现的物质基础。能用以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材料很多,包括纯美术工具(如各种蜡笔、纸、颜料等)和替代性的工具材料(如海绵、绳、线、牙刷等)。适当的材料能有利于幼儿自由地表现,也能增强幼儿表现的兴趣。而提着装有颜料的桶,拿着刷墙用的刷子,绕着大大的画板用滴撒的方法绘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第一次,其吸引力足以让孩子们个个都表现出新鲜、兴奋、期待的神情。在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表现的得淋漓尽致,乐在其中,同时感受到了一种大师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此次活动,虽然收获不少,也有不足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打开了孩子的想象思维,激发了孩子创作的热情。但在引导孩子理解情感情绪对绘画的影响方面没有到位,所以当老师问“你在绘画时想到了什么?”时,有个孩子直接告诉老师“我没想什么”。这样的问题,希望在下次活动中能认真地思考,重新设计提问,帮助孩子理解。
  • 【发布时间】2019/4/9 10:42:55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