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美术课堂放飞孩子的童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美术教学中善加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变革教学常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战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美育氛围,让他们自觉掌握正确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主动地多思、多练、学会发现美,创造美,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童心
小学美术课堂更应该着力于儿童本位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卸下教育活动中的浓妆艳抹,回归教学的本真,俯下身子,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我们心中怀着尊重,坚守童真的世界,就会发现另外一片艳阳天。这就要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就如同爱学生才能爱教育事业一样,要使教学设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易于被学生接受。首先教师自己先要接受,并以一颗童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情趣,即便教学设计再怎么新颖生动,又怎能使学生有一个质的接受过程呢?因而美术课需要教师放飞童心,保护童真,让个性贯穿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一、美术课堂的童心是什么
(一)美术课堂的童心就是要让课堂“好玩”,就是“逗你玩”。
一次一年级美术课,下边坐着十几位听课的老师。上课老师先出示了一个彩色卡纸制作的瓶子,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观察它的特点,老师把瓶子从中间对折:“发现什么了吗?”“瓶子左右两边的形状是相同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着,“我们可以根据瓶子的这个特点快速地制作一个瓶子吗?”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做起了示范:先把一张白纸对折,在纸的一边画半个瓶子,再剪下这半个瓶子,从中间打开,这一展示可让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愣了,只见瓶子左右两边一分为二,完全是一个被摔成两半的瓶子,这课不是上砸了吗?上课老师也很着急,不停地说:“这怎么回事儿呢?”突然一个孩子笑着说:“老师你画半个瓶子的方向错了,画在纸开口的一边剪下来的瓶子当然是坏的咯。”大家这才明白刚才那无意中剪破的瓶子,其实是“逗你玩”——要的就是剪破的效果,从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启发思维的能力。生活中的美是发现出来的,这就是我曾经上过的一节美术课《漂亮的瓶子》之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有意不直说,而是设个谜局让学生猜,是很容易取得“逗你玩”的效果的。美术老师就是要拥有这样“逗你玩”的童心,否则,再好的美术教材你上得都没有味道。如果你拥有了童心,再干枯的教材,你上得也会有味道。我的体会是,美术课就是好玩课,它好玩,它逗你玩,它不按常规出牌,它充满了创意和灵性。
(二)美术课堂的童心就是师生要“好奇”,就是“爱发现”。
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美术课同样如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只要你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就会有诸多发现。发现教材,发现学生,发现自己。发现优点,发现问题,发现不足。以前在兴趣班上课时让学生画手,学生总说,自己的手有什么好画的,即使画的很逼真也不好看哪!后来交上来的作业不是对书上范作的死死临摹,就是对自己双手的胡乱涂鸦。可是当我调动童心,好奇也就来了:现在的孩子会做家务吗?肯定不会有几个。我想他们肯定很少见过一双从事繁重工作的手,这没见过不正是我上好课的资源吗?有了好奇,我就不怕这节课上不生动了。我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好奇。一上课我就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同伴的手,用白白嫩嫩、光滑等词加以形容,学生左看看右看看,从没觉得自己的手这么好玩过。当他们觉得很有趣时,我出示了一张农民的粗糙的手,开始学生并不觉得奇怪,我问:同学们,这样的手你在谁身上见过?这么一问,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我外婆的!”、“我爷爷的手就是这么粗糙的,手往我脸上一摸就疼!”,听到这么多答案,我很是高兴,因为其实这些孩子在平时挺注意观察的。“对啊,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他们的工作都很辛苦,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把手磨起了一个个老茧,于是手变得粗糙了,再也不像你们的手那么柔嫩光滑。同学们,这次我们的美术作业不画自己的手了,我们来画他们的手,好吗?”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劲头可高了,等我稍微提示了手的画法后就布置今天回家每位同学找一双最值得画的手,最让你感动的手。第二天,我收到了让我出乎意料的作业,一双双手在纸上画得那么有力,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次作业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是童心帮了我的忙,童心调动了我上课的积极性,让我去好奇,让我去发现,让我去收获。童心是什么?童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美术课堂的童心就是师生要拥有“真心”,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童心,并不仅仅是好玩,逗你玩,那只是它的一个特征,它还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叫“真心”。去年在四川省教育学院听了一位老教授的课《漫谈讲课艺术》,当时的上课情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谈到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时,老教授翘起了兰花指,唱起了京剧,现场演绎了一段戏曲,用生动的形体动作诠释了课堂教学的形神融合。这是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在教学中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二、美术课教师怎样才能获得童心
1.与孩子交朋友是获得童心的最佳捷径。童心具有感染性,跟孩子在一起,我们会被他们的天真所感化。于是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也就成了拥有童心的人了。
2.阅读童心作品
第一,读童话书、看动画片。法国一位学者说:“仅仅让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书不是好的童话书”。那意思是好的童话书,是连成人都喜欢的,它们在努力地改变成人,改变成人看儿童。在很多作品中充满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多看一些童话书籍和动画片,对自己在课堂上,尤其是低年级课堂上,有很大的启发。第二,读儿童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了孩子们基于生活而迸发出来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画总是给人一种稚趣、欢快、新奇的感觉,令人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声。当然,儿童画的想象特点并不是孩子们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更不是有意识地夸张描绘的,那是心灵活动的自然流露。孩子的奇异想象和诗情画意,就看你有没有快乐地去发现。经常用心去解读一些原生态的儿童画,会让你心中洋溢着童心和童趣的。
参考文献:
[1]常伟玲;浅析美术教学评价[J];考试周刊;2010年02期
[2]王敬浩;浅谈如何改进美术课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师);2010年05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童心
小学美术课堂更应该着力于儿童本位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卸下教育活动中的浓妆艳抹,回归教学的本真,俯下身子,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我们心中怀着尊重,坚守童真的世界,就会发现另外一片艳阳天。这就要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就如同爱学生才能爱教育事业一样,要使教学设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易于被学生接受。首先教师自己先要接受,并以一颗童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情趣,即便教学设计再怎么新颖生动,又怎能使学生有一个质的接受过程呢?因而美术课需要教师放飞童心,保护童真,让个性贯穿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一、美术课堂的童心是什么
(一)美术课堂的童心就是要让课堂“好玩”,就是“逗你玩”。
一次一年级美术课,下边坐着十几位听课的老师。上课老师先出示了一个彩色卡纸制作的瓶子,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观察它的特点,老师把瓶子从中间对折:“发现什么了吗?”“瓶子左右两边的形状是相同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着,“我们可以根据瓶子的这个特点快速地制作一个瓶子吗?”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做起了示范:先把一张白纸对折,在纸的一边画半个瓶子,再剪下这半个瓶子,从中间打开,这一展示可让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愣了,只见瓶子左右两边一分为二,完全是一个被摔成两半的瓶子,这课不是上砸了吗?上课老师也很着急,不停地说:“这怎么回事儿呢?”突然一个孩子笑着说:“老师你画半个瓶子的方向错了,画在纸开口的一边剪下来的瓶子当然是坏的咯。”大家这才明白刚才那无意中剪破的瓶子,其实是“逗你玩”——要的就是剪破的效果,从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启发思维的能力。生活中的美是发现出来的,这就是我曾经上过的一节美术课《漂亮的瓶子》之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有意不直说,而是设个谜局让学生猜,是很容易取得“逗你玩”的效果的。美术老师就是要拥有这样“逗你玩”的童心,否则,再好的美术教材你上得都没有味道。如果你拥有了童心,再干枯的教材,你上得也会有味道。我的体会是,美术课就是好玩课,它好玩,它逗你玩,它不按常规出牌,它充满了创意和灵性。
(二)美术课堂的童心就是师生要“好奇”,就是“爱发现”。
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美术课同样如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只要你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就会有诸多发现。发现教材,发现学生,发现自己。发现优点,发现问题,发现不足。以前在兴趣班上课时让学生画手,学生总说,自己的手有什么好画的,即使画的很逼真也不好看哪!后来交上来的作业不是对书上范作的死死临摹,就是对自己双手的胡乱涂鸦。可是当我调动童心,好奇也就来了:现在的孩子会做家务吗?肯定不会有几个。我想他们肯定很少见过一双从事繁重工作的手,这没见过不正是我上好课的资源吗?有了好奇,我就不怕这节课上不生动了。我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好奇。一上课我就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同伴的手,用白白嫩嫩、光滑等词加以形容,学生左看看右看看,从没觉得自己的手这么好玩过。当他们觉得很有趣时,我出示了一张农民的粗糙的手,开始学生并不觉得奇怪,我问:同学们,这样的手你在谁身上见过?这么一问,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我外婆的!”、“我爷爷的手就是这么粗糙的,手往我脸上一摸就疼!”,听到这么多答案,我很是高兴,因为其实这些孩子在平时挺注意观察的。“对啊,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他们的工作都很辛苦,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把手磨起了一个个老茧,于是手变得粗糙了,再也不像你们的手那么柔嫩光滑。同学们,这次我们的美术作业不画自己的手了,我们来画他们的手,好吗?”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劲头可高了,等我稍微提示了手的画法后就布置今天回家每位同学找一双最值得画的手,最让你感动的手。第二天,我收到了让我出乎意料的作业,一双双手在纸上画得那么有力,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次作业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是童心帮了我的忙,童心调动了我上课的积极性,让我去好奇,让我去发现,让我去收获。童心是什么?童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美术课堂的童心就是师生要拥有“真心”,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童心,并不仅仅是好玩,逗你玩,那只是它的一个特征,它还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叫“真心”。去年在四川省教育学院听了一位老教授的课《漫谈讲课艺术》,当时的上课情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谈到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时,老教授翘起了兰花指,唱起了京剧,现场演绎了一段戏曲,用生动的形体动作诠释了课堂教学的形神融合。这是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在教学中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二、美术课教师怎样才能获得童心
1.与孩子交朋友是获得童心的最佳捷径。童心具有感染性,跟孩子在一起,我们会被他们的天真所感化。于是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也就成了拥有童心的人了。
2.阅读童心作品
第一,读童话书、看动画片。法国一位学者说:“仅仅让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书不是好的童话书”。那意思是好的童话书,是连成人都喜欢的,它们在努力地改变成人,改变成人看儿童。在很多作品中充满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多看一些童话书籍和动画片,对自己在课堂上,尤其是低年级课堂上,有很大的启发。第二,读儿童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了孩子们基于生活而迸发出来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画总是给人一种稚趣、欢快、新奇的感觉,令人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声。当然,儿童画的想象特点并不是孩子们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更不是有意识地夸张描绘的,那是心灵活动的自然流露。孩子的奇异想象和诗情画意,就看你有没有快乐地去发现。经常用心去解读一些原生态的儿童画,会让你心中洋溢着童心和童趣的。
参考文献:
[1]常伟玲;浅析美术教学评价[J];考试周刊;2010年02期
[2]王敬浩;浅谈如何改进美术课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师);2010年05期
- 【发布时间】2019/4/9 10:43:34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