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四部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构的求知过程。教师教学要备课,学生学习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弃。”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使课堂结构更优化,课堂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有效预习;“四部曲”;小学高年级语文
因从事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工作,常发现好多孩子学习语文的态度就是课前不预习,造成课前预习缺位,即使课前预习了,也只是疲于应付,从而造成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学起语文来吃力,内容理解不透,写作能力差。课前语文预习做不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知识容量小,效率低的恶性循环。
叶圣陶曾经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根据教育的规律,认真听讲的孩子,成绩偶尔好,学会认真自学的孩子成绩永远都好。会预习,也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也有助于扫除部分知识障碍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促进新旧知识联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课内,方法应简便宜行;到了中高年级才逐步过度到课外,同时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要求。因为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的预习,让学社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份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科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
(1)设计预习单,逐步指导:当学生在课堂上能熟练预习作业后,此时把预习环节逐步放到课前。那怎样才能确保预习质量呢?科学的预习作业设计直接关系到预习的实效。学校实施的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于是另外?o每人发一张“预习一点通,学习真轻松”的预习单,分成几个环节: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文画词标小节;词语大联盟,即写新词、扩词、写反义词、近义词;好句我来品;探索与发现,即针对所学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内容。
(2)设计作业超市,自主选择预习:在“预习一点通,学习真轻松”上的题目对有些学生来说要求有点高,于是我将预习作业划分了几个层次:抄写类作业、思考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内容的预习作业。如学困生,可以选择“抄写类作业”,他们最需要的是夯实基础知识,稳扎稳打。中等生可以选择“思考类作业”,有一点难度,又不会吓倒他们而产生畏难情绪。优等生,也要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满足他们挑战自我的心理要求。可以选择“拓展类作业”。比如在课文中写感悟或者批注,收集资料,拓展阅读。不同的作业都要在相应的层次上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三、合理利用批注
教师在给学生批改预习作业的时候,要合理科学的进行批注,不要拿过来简简单单的看一遍,就给作业打上一个日期,这样会显得教师没有很重视预习作业,而且学生也没有通过预习作业获得什么。教师要认真地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标注出来,并简单的给学生提示一下出现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做得很好,那教师就可以在作业的最后写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毕竟学生们还是渴望被表扬的,这会让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四、课堂上检查、评价、交流预习结果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自学,对课文内容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或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取长补短,以优带差。要通过课前提问等形式检查预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也掌握了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不讽刺挖苦,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使他们慢慢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前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工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知识的新领域是学生自己率先闯入的,这样的预习,学生新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更加培养了他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有效预习;“四部曲”;小学高年级语文
因从事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工作,常发现好多孩子学习语文的态度就是课前不预习,造成课前预习缺位,即使课前预习了,也只是疲于应付,从而造成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学起语文来吃力,内容理解不透,写作能力差。课前语文预习做不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知识容量小,效率低的恶性循环。
叶圣陶曾经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根据教育的规律,认真听讲的孩子,成绩偶尔好,学会认真自学的孩子成绩永远都好。会预习,也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也有助于扫除部分知识障碍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促进新旧知识联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课内,方法应简便宜行;到了中高年级才逐步过度到课外,同时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要求。因为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的预习,让学社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份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科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
(1)设计预习单,逐步指导:当学生在课堂上能熟练预习作业后,此时把预习环节逐步放到课前。那怎样才能确保预习质量呢?科学的预习作业设计直接关系到预习的实效。学校实施的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于是另外?o每人发一张“预习一点通,学习真轻松”的预习单,分成几个环节: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文画词标小节;词语大联盟,即写新词、扩词、写反义词、近义词;好句我来品;探索与发现,即针对所学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内容。
(2)设计作业超市,自主选择预习:在“预习一点通,学习真轻松”上的题目对有些学生来说要求有点高,于是我将预习作业划分了几个层次:抄写类作业、思考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内容的预习作业。如学困生,可以选择“抄写类作业”,他们最需要的是夯实基础知识,稳扎稳打。中等生可以选择“思考类作业”,有一点难度,又不会吓倒他们而产生畏难情绪。优等生,也要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满足他们挑战自我的心理要求。可以选择“拓展类作业”。比如在课文中写感悟或者批注,收集资料,拓展阅读。不同的作业都要在相应的层次上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三、合理利用批注
教师在给学生批改预习作业的时候,要合理科学的进行批注,不要拿过来简简单单的看一遍,就给作业打上一个日期,这样会显得教师没有很重视预习作业,而且学生也没有通过预习作业获得什么。教师要认真地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标注出来,并简单的给学生提示一下出现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预习作业做得很好,那教师就可以在作业的最后写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毕竟学生们还是渴望被表扬的,这会让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四、课堂上检查、评价、交流预习结果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自学,对课文内容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或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取长补短,以优带差。要通过课前提问等形式检查预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也掌握了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不讽刺挖苦,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使他们慢慢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前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工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知识的新领域是学生自己率先闯入的,这样的预习,学生新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更加培养了他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9/4/9 10:47:46
- 【点击频次】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