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常常被教师忽略的教学内容。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今天来探讨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来进行概念的教学,希望能够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一、当前概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概念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都是一些需要学生去记忆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对概念的教学都不太感兴趣。在当前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去寻找一些方法去解决我们的课堂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真正地做到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概念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2.教师不重视概念的教学
在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对于概念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数学的教学就应该是学生不停地做题不停的训练,题做得多了自然数学的能力也就随之提升了,没有必要去把概念作为重点教学的内容。其实不然,我们的数学概念都是经过很多的数学家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文字的提炼所得出来的结论,它相对而言更加的简洁也更具有概括性,我们的教师可以把概念作为基础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去对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对理论知识也精通,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3.只要求结论,不追求过程
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让学生把概念的结论记住,也就是强迫学生去记忆一些结果而不去重视概念的得出过程,这种教学的形式导致了现在普遍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对于一些结果了如指掌,推理的过程却完全不会。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一个误区,希望教师能够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纠正。
二、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采取的策略
1.在探究过程中建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主动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建构概念。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引导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再相互交流,形成共识。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小学阶段的概念,很多都是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的。数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动手操作也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摆一摆、拿一拿、捆一捆、移一移等,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数学,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就应非常重视动手操作。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后,可以让学生数小棒,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这个动作,再次让学生形象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拿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1根呢?学生很快地拿出1捆再1根就是11根,让学生知道拿11根小棒可以一根一根地拿,也可以1捆带1根地拿,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1个十”这一概念就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了。
动手操作是概念形成的一个有效策略。低年级的教学要经常让学生动起手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演示,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得以理解和掌握。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采用小兔和胡萝卜做学具来进行一一对比。一只小兔对一个胡萝卜,第二只小兔对第二个胡萝卜……直到第八只小兔没有胡萝卜来对应了,这就得出小兔比胡萝卜多1的概念。又如“同样多”这个概念的教学我是用红花和黄花做学具,教学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5朵黄花,这样通过学具的演示,让学生亲手参与,动脑思考,反复几次,在他们的脑子就形成了“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比单纯地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听看的效果好得多,印象也深。这也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理论联系实际,创建概念教学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因为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而且能够吸引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如何来创建教学的情境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生活中的一些与概念有关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时,如果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乘积一定那么它们就是反比例的量,如果他们相除所得的商一定,那么它们就是正比例的量,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汽车匀速行驶的视频,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那么时间和它所行驶的里程就成正比例,时间越长行驶的距离也就越长,当汽车行驶的里程是一定的时候,速度越快所用的时间就越短,速度越慢用的时间就越长,那么这个时候速度与时间是呈反比例的,教师利用生活实际中的现象制作成教学的视频来让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兴趣吸引上来了,我们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创设教学的情境,利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往教学的方向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利率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大家有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银行存过钱呢?银行的工作人员有没有告诉你们存一年会给多少钱的利息呢?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利息的具体数额是怎么算出来的?”,教师利用这种创建生活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引出利率的概念,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把自己开头的提问解决了而且也能够引出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学到了知识。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的情境来进行概念的教学。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一、当前概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概念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都是一些需要学生去记忆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对概念的教学都不太感兴趣。在当前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去寻找一些方法去解决我们的课堂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真正地做到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概念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2.教师不重视概念的教学
在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对于概念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数学的教学就应该是学生不停地做题不停的训练,题做得多了自然数学的能力也就随之提升了,没有必要去把概念作为重点教学的内容。其实不然,我们的数学概念都是经过很多的数学家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文字的提炼所得出来的结论,它相对而言更加的简洁也更具有概括性,我们的教师可以把概念作为基础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去对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对理论知识也精通,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3.只要求结论,不追求过程
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让学生把概念的结论记住,也就是强迫学生去记忆一些结果而不去重视概念的得出过程,这种教学的形式导致了现在普遍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对于一些结果了如指掌,推理的过程却完全不会。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一个误区,希望教师能够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纠正。
二、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采取的策略
1.在探究过程中建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主动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建构概念。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引导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再相互交流,形成共识。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小学阶段的概念,很多都是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的。数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动手操作也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摆一摆、拿一拿、捆一捆、移一移等,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数学,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就应非常重视动手操作。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后,可以让学生数小棒,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这个动作,再次让学生形象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拿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1根呢?学生很快地拿出1捆再1根就是11根,让学生知道拿11根小棒可以一根一根地拿,也可以1捆带1根地拿,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1个十”这一概念就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了。
动手操作是概念形成的一个有效策略。低年级的教学要经常让学生动起手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演示,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得以理解和掌握。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采用小兔和胡萝卜做学具来进行一一对比。一只小兔对一个胡萝卜,第二只小兔对第二个胡萝卜……直到第八只小兔没有胡萝卜来对应了,这就得出小兔比胡萝卜多1的概念。又如“同样多”这个概念的教学我是用红花和黄花做学具,教学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5朵黄花,这样通过学具的演示,让学生亲手参与,动脑思考,反复几次,在他们的脑子就形成了“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比单纯地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听看的效果好得多,印象也深。这也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理论联系实际,创建概念教学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因为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而且能够吸引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如何来创建教学的情境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生活中的一些与概念有关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时,如果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乘积一定那么它们就是反比例的量,如果他们相除所得的商一定,那么它们就是正比例的量,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汽车匀速行驶的视频,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那么时间和它所行驶的里程就成正比例,时间越长行驶的距离也就越长,当汽车行驶的里程是一定的时候,速度越快所用的时间就越短,速度越慢用的时间就越长,那么这个时候速度与时间是呈反比例的,教师利用生活实际中的现象制作成教学的视频来让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兴趣吸引上来了,我们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创设教学的情境,利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往教学的方向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利率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大家有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银行存过钱呢?银行的工作人员有没有告诉你们存一年会给多少钱的利息呢?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利息的具体数额是怎么算出来的?”,教师利用这种创建生活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引出利率的概念,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把自己开头的提问解决了而且也能够引出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学到了知识。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的情境来进行概念的教学。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19/4/9 10:54:09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