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作者】 弋 红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写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所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用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生活情境来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消除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隔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究数学的奥秘。从生活的角度找寻数学问题,通常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搭建数学模型,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
  一、贴近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能适应实际的、有挑战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引子”,顺势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们更加清楚且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所以,教师把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放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二者相互联系发生化学反应是很有必要的。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所谓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不仅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同时也被我们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在这样的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生活化数学,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考虑班上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情况,还应该用心选取生活中符合该堂课教学内容的典型例子。例如,在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讲到“元、角、分”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讲台模拟成小卖部,提前准备一些铅笔、橡皮擦、饮料、糖果、巧克力等小物品,然后用纸片写上不同的价格,分别贴在物品上,接着把提前准备好的一些零钱(包括十元、五元、一元、五毛和一毛)发给随机抽取的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走上讲台向老师购买自己所选的物品,整个过程全班同学均可在讲台周围进行观看。
  比如,学生想买一支1块8毛钱的铅笔,他应该正确地读出价格,然后选择正确面额的钱(两张一块或者是一张一块、一张五毛、三张一毛)递给老师,老师在向全班同学确认他支付了正确面额的钱数以后,就应该向全班同学示范如何补钱(补找两张一毛)。这样模拟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兴趣和热情大增,也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轻松有趣的环境和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并能轻易地联系实际生活,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
  2.生活化问题的提出
  善于教学的老师会细心地留意学生们经常会接触的一些会涉及数学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场景,然后将这些事例与教学内容里的新的知识点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喜欢并接受数学,他们会意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相关,数学无处不在。例如,教师在导入“平均”这个新课内容之前,可以先问一下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然后自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8颗巧克力,随机选取两个学生,将8颗巧克力按照6和2的比例分给A、B两个学生,这时其他学生就会质疑了:“老师,为什么A分得多B却分得少?”然后教师就从A同学那儿拿走一颗放入B同学的巧克力里。学生会继续质疑,认为这样的分法依旧不公平,因为A比B还多了两颗。教师继续从A同学那里拿走一颗给B同学,然后让学生们都数一数,现在A和B同学的巧克力数是否相同了。这样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平均分”这个知识点的概念了,那就是把某个物品平均地分给两个或者多个人,让每个人分得的数量都相等。模拟生活实际案例,借助身边简单熟悉的物件来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把新的知识点引向学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可以亲身体验自我探究和实践的快乐。
  二、深入生活应用数学知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使用的是模式化、机械化的灌输式教学,不断地把知识点打包压缩往学生的脑子里塞。学生所学的仅仅只是概念、公式和计算,做的练习题和家庭作业也多是一些与日常生活几乎不太着边的,只是人工编造出来的例题。这样的状况不仅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且严重与实际生活脱节,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把数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设置生活化的习题和开展实践活动来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们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意识。
  1.设置生活习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设置课堂习题或课后作业题时应该格外注意:一些教材的练习题里所举的例子与生活不贴近,甚至过于夸张;有的又会让学生们觉得这样的例子太过遥远,自己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或者是接触过;还有的在题目叙述或者是计算方面甚至会超出本阶段学生们的能力范围。这样的习题设置不仅让学生头痛摸不着头脑,也让教师在进行评讲的时候很苦恼,不知如何跟学生解释一些超纲或者是生僻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在选择给学生的课堂习题和课后作业题时应该多花点心思和时间,尽量选择那些贴合实际生活的、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有可行性和利用价值的例题。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符合学生们的“胃口”,让他们感觉到有想要去解答这些题目的兴趣和激情。在实在找不到符合以上条件的例题时,教师可以考虑自行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例题进行改编,改掉一些复杂的陈述、生僻的概念、不便于计算的数字等,让这个题变成学生们平时熟悉且能接受的那一类。这样的习题设置方式才有利于让学生将数学学习和生活最大化地相结合,从而提升数学成绩。
  2.开展实践探究
  所谓数学的学习,自然不是指只掌握基础概念和知识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位置的确定”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话题引入学习和探究:“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四层,咱们班在2楼204室,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为什么要这样来给教室门牌号编号呢?204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我们能推算出四年级三班在哪一个房间吗?”然后就会有学生A举手回答:“‘2’代表的是楼层,因为我们班在二楼。”这时B学生又会抢着答道:“‘4’代表我们是四班,我们的教室也是这层楼的第四个房间。”教师应该充分肯定这两个学生的答案,并对其进行表扬。接着教师就可以再抛出一个问题,“有学生能推算出四年级三班在哪一个房间吗?”这时学生们就会举手踊跃回答问题:“我知道,是403室。四年级在四楼,三班应该在第三个房间。”“非常棒,答对了,我们学校的教室就是按照年级和班级的顺序来分配教室的。”这样的课堂教学选取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思考和逐步的验证。学生们不仅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兴趣倍增,同时也靠自己的思考去验证了答案,从而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且又贴近实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法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上还应该不断地创新和改进,让教学不单单只是吸收,更能学以致用。
  • 【发布时间】2019/5/12 17:46:35
  • 【点击频次】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