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对逻辑性以及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对学生未来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立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几点情境创设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运用措施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十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初中物理逐渐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便逐渐被提出并付诸实践。本文便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应用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策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明确情境创设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既教学应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不盲目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科学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该把情境创设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公开课、示范课中的宝典秘籍。在日常教学中,尽量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教导学生把物理学习当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选择学生体验较深的身边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新课程注重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萌发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时,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摩擦力大家都很熟悉,请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立即想到刹车时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写字时笔与纸的摩擦力、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力等等。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静止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摩擦力?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对摩擦力虽有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猜想、小组间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有些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但也有一些静止的物体会受到摩擦力,认为滑动时的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摩擦力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要求自己探究,把你们的假设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作以汇报。
在巡回检查和指导中,我发现学生比以往更投入。经过分组探究和试验,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作了汇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学生更是兴趣昂然。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而且对摩擦力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反映了新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三、将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深度挖掘情境实例
教师在讲解课程时,为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情境教学与问题引导相结合,不仅可以对情境实例进行深度挖掘,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与理解,使其真正领悟到知识点的精髓。例如:在讲解《电流和电路》相关内容时,该章节涉及到许多串并联连接电路的问题。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家庭电路,学以致用。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仔细讲解分析,讲解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发问:“除此之外还有其余的设计方法吗?”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运用情境实例和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度挖掘实例,使得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也乐于学习接受,并学会学以致用,在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多联系实际,创设实在具体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1.教学中所举的例子,与实际密切相连,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刚煲汤煲得热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时,创设坐汽车的物理情境等。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些课时可以安排到室外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涵义已从狭义的教室扩展到课室以外的社区,因此学生的学习便可以在课室以外的地方进行,从而使学习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这对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具有积极的迁移意义。
五、利用不同角度,创设情境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境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再如在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学生就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首先思考物重和浮力的关系,进而利用浮力计算公式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思考的能力。
总之,创设情境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运用措施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十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初中物理逐渐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便逐渐被提出并付诸实践。本文便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应用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策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明确情境创设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既教学应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不盲目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科学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该把情境创设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公开课、示范课中的宝典秘籍。在日常教学中,尽量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教导学生把物理学习当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选择学生体验较深的身边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新课程注重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萌发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时,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摩擦力大家都很熟悉,请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立即想到刹车时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写字时笔与纸的摩擦力、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力等等。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静止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摩擦力?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对摩擦力虽有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猜想、小组间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有些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但也有一些静止的物体会受到摩擦力,认为滑动时的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摩擦力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要求自己探究,把你们的假设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作以汇报。
在巡回检查和指导中,我发现学生比以往更投入。经过分组探究和试验,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作了汇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学生更是兴趣昂然。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而且对摩擦力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反映了新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三、将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深度挖掘情境实例
教师在讲解课程时,为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情境教学与问题引导相结合,不仅可以对情境实例进行深度挖掘,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与理解,使其真正领悟到知识点的精髓。例如:在讲解《电流和电路》相关内容时,该章节涉及到许多串并联连接电路的问题。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家庭电路,学以致用。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仔细讲解分析,讲解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发问:“除此之外还有其余的设计方法吗?”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运用情境实例和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度挖掘实例,使得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也乐于学习接受,并学会学以致用,在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多联系实际,创设实在具体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1.教学中所举的例子,与实际密切相连,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可以创设这种物理情境:刚煲汤煲得热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学习惯性时,创设坐汽车的物理情境等。
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些课时可以安排到室外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涵义已从狭义的教室扩展到课室以外的社区,因此学生的学习便可以在课室以外的地方进行,从而使学习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这对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具有积极的迁移意义。
五、利用不同角度,创设情境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境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再如在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学生就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首先思考物重和浮力的关系,进而利用浮力计算公式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思考的能力。
总之,创设情境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9/5/12 17:47:16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