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育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发展上都能得到最大满足。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学习方法的不同,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同,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就不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实行了分层教学,现结合实际将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谈出来,以此抛砖引玉。
一、深入了解,将学生分层
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工作所面临的对象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存在着无限的生机和潜能。所以,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愿报名,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并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当然,这种分组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作必要的层次调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鞭策、相互促进,真正做到因人制宜。
二、备课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我考虑到三组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把教学目标定为:
共同目标: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不同要求;对A组学生提出较高要求,我要求他们对课本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解透彻,并自行推导它们的证明过程。对B组的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我要求他们在理解平行线三个性质定理推导过程的同时,还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三个性质定理,并要求他们掌握例题,模仿例题做相关的练习。对c组学生只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我要求他们熟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在我讲课本例题时能听明白,会做课后大部分的练习题和几道简单的习题。
三、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教学任务的分层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适时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简单且十分统一,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就会觉得整体的教学任务设定没有实际意义,为自己数学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教学任务相对较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数学内容充满了挑战性,学得不亦乐乎,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导致学习差距的拉大,这样的状况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层,对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成长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内容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周长计算的探讨和研究;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全面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求其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即可。
四、课堂提问的分层
教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系列性的过程,其中包括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锻炼其思考能力、提高其思维活跃度,使教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及其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进行了掌握和了解,进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对症下药”,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拉近与预期教学目标的距离。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保证课堂提问的公平公正性,教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例如,按照学生座位顺序来进行提问的“一条龙提问法”,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课堂提问方法,再例如,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学号来进行提问的“随机学号提问法”等等,类似的提问方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难免会有不足之处。
五、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六、分类考核,分层测评
分层检测。测验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有效的途径,一般采用A、B卷检测,试卷满分为60分。在命题立意时,A卷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B卷注重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重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内容简短,知识精选,时间灵活,不给学生任何考试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一般就单元结束后,随堂检测。
分层考核。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特点,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难以用测验法加以评价,因此我们在每次检测中还加入模糊考核的成绩40分,一并记作每次考核成绩。其中平时作业占20分,由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书写格式、正确率等情况进行量化。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只有正视不同层次的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必需的数学,达到一定的数学水平。
一、深入了解,将学生分层
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工作所面临的对象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存在着无限的生机和潜能。所以,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愿报名,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并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当然,这种分组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作必要的层次调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鞭策、相互促进,真正做到因人制宜。
二、备课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我考虑到三组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把教学目标定为:
共同目标: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不同要求;对A组学生提出较高要求,我要求他们对课本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解透彻,并自行推导它们的证明过程。对B组的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我要求他们在理解平行线三个性质定理推导过程的同时,还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三个性质定理,并要求他们掌握例题,模仿例题做相关的练习。对c组学生只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我要求他们熟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在我讲课本例题时能听明白,会做课后大部分的练习题和几道简单的习题。
三、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教学任务的分层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适时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简单且十分统一,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就会觉得整体的教学任务设定没有实际意义,为自己数学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教学任务相对较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数学内容充满了挑战性,学得不亦乐乎,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导致学习差距的拉大,这样的状况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层,对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成长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内容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周长计算的探讨和研究;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全面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求其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即可。
四、课堂提问的分层
教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系列性的过程,其中包括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锻炼其思考能力、提高其思维活跃度,使教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及其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进行了掌握和了解,进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对症下药”,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拉近与预期教学目标的距离。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保证课堂提问的公平公正性,教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例如,按照学生座位顺序来进行提问的“一条龙提问法”,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课堂提问方法,再例如,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学号来进行提问的“随机学号提问法”等等,类似的提问方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难免会有不足之处。
五、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六、分类考核,分层测评
分层检测。测验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有效的途径,一般采用A、B卷检测,试卷满分为60分。在命题立意时,A卷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B卷注重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重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内容简短,知识精选,时间灵活,不给学生任何考试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一般就单元结束后,随堂检测。
分层考核。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特点,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难以用测验法加以评价,因此我们在每次检测中还加入模糊考核的成绩40分,一并记作每次考核成绩。其中平时作业占20分,由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书写格式、正确率等情况进行量化。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只有正视不同层次的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必需的数学,达到一定的数学水平。
- 【发布时间】2019/5/12 17:49:16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