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符 容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物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实施探究性教学,既是学科性质本身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实践中,我们要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共同交流讨论释疑中形成共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施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与接受性学习、合作学习相并提的一种教学方法。实施应用于物理课堂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发展科学探究素养。我们知道,物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运用探究性教学也正适合这种平台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实施探究性教学,课始的导入非常重要,需要我们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围绕探究主题进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例如,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本领的探究性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用课件展示阳光、海水、沙滩,然后提问:同学们去过海边吗?为什么中午时沙子的温度比海水的温度高,而傍晚沙子的温度又比海水的温度低呢?其实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海边,也就不能感受海水与沙滩温度的不同,使学生很难进行猜想与假设。其实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模拟阳光、海水、沙滩,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温度的不同。如用大功率灯泡照射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一段时间后让学生用手试一下水和沙子的温度,看谁的温度更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提出同样的阳光照射下同一时刻为什么水和沙子温度却不一样呢?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探究主题,启发质疑思考
  当了学生有强烈的探究学习兴趣时,我们应让学生在明确探究目标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形成探究主题,启发学生质疑思考,为下面的探究过程进行准备。例如,在上述事例中,学生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比水快的原因。”这时,我们教师应当就如何比较升温或降温快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是如何对沙子和水进行加热?二是如果沙子和水的质量不等,会不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三是如何控制沙子和水吸热相同?又如何比较沙子和水吸热的多与少?四是沙子和水的初温是否要相同?五是运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经过这样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然会质疑其中的方法,然后我们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样可让学生知道:要用相同的酒精灯对沙子和水加热;沙子和水的质量要相同。通过比较两者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的多少,如果加热时间相等,就认为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热越多;两者的初温不一定相等,但为了实验的方便可使它们的初温相同;实验过程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再讨论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可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对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也可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对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任选择一种方法,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当然以上的方案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能会有学生提出采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图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在讨论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完全可能提出其他方案,甚至是更优秀的探究方案。我们要允许学生创新,运用不同的方案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三、引导交流讨论,形成探究成果
  不论是个体探究,还是学生合作探究,其学习结果,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讨论,把学习的所获和所惑进行交流,使其观点碰撞,成果分享。如果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我们还要指导各小组讨论数据,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有目的地选择两组不同方法的数据进行展示让对应小组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形成探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两种方法都可行,都能得出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比水快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及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
  总之,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精心设计其流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同时,我们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二者,离开其中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物理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都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为了取得良好的探究性教学效果,我们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帮助我们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一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具有开放性的材料,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现有认知能力设计;二是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发生置疑,进而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组,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三是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四是我们教师还要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迁移能力;五是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小明,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导学,2016年。
  [2]储成节,初中物理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6年。
  • 【发布时间】2019/5/12 17:50:30
  • 【点击频次】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