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缺乏解题思路与技巧,找不到思考点和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热情;意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第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性问题组。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
二、引导分析,找出数量关系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性质和联系。”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是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的关系式来表示某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了一种策略,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模式。如何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呢?以下是我常用的几种方法。
1.理解掌握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解决问题是简单解决问题,各种解决问题都是在简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合成的。简单解决问题的教学就犹如大厦的地基,基础打不好,上层就不牢固。因此,要重视简单解决问题的教学。简单解决问题有一些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原有的-用去的=剩下的,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要求学生牢牢掌握,并且要真正理解,如单价指的是什么,数量、总价又分别指的是什么,要能举例说明。
2.重视文字题的训练,变复杂的解决问题为简单的文字题
文字题教学是小学数学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是连接式题和解决问题的桥梁,更是以后学习初等代数的重要基础。在以前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在学完小数或分数的乘除法后,在解决问题这一章节的前面通常会有一两道文字题的例题或比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然后才到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字题,加强文字题的训练,然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把复杂的解决问题浓缩成简单的文字题,使学生更容易看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
三、强调书写解题过程
书写过程是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的文本稿。可见书写十分重要,要求字迹整洁、条理清晰、步骤合理。比如有一些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学生当时虽能领悟到这些解题格式,但可能是年纪小的原因不能完全意识到它是一种书写要求。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板书和批改作业多次强调其正确的书写格式,效果不错。
四、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迁移
问题解决的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变式练习来形成。在学生知道如何解决某类问题后,教师可“趁热打铁”,由易到难,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技能。教师在进行变式练习时,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此类现实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贴近生活,不仅巩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标,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善用评价的竞争机制,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相对枯燥而有难度的解决问题,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探究中,并且始终保持热情呢?除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与生活密切联系,将评价的竞争机制引入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探索能力。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并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的旧的教学方式,才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热情;意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第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性问题组。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
二、引导分析,找出数量关系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的性质和联系。”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它是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的关系式来表示某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了一种策略,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模式。如何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呢?以下是我常用的几种方法。
1.理解掌握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解决问题是简单解决问题,各种解决问题都是在简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合成的。简单解决问题的教学就犹如大厦的地基,基础打不好,上层就不牢固。因此,要重视简单解决问题的教学。简单解决问题有一些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原有的-用去的=剩下的,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要求学生牢牢掌握,并且要真正理解,如单价指的是什么,数量、总价又分别指的是什么,要能举例说明。
2.重视文字题的训练,变复杂的解决问题为简单的文字题
文字题教学是小学数学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是连接式题和解决问题的桥梁,更是以后学习初等代数的重要基础。在以前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在学完小数或分数的乘除法后,在解决问题这一章节的前面通常会有一两道文字题的例题或比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然后才到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字题,加强文字题的训练,然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把复杂的解决问题浓缩成简单的文字题,使学生更容易看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
三、强调书写解题过程
书写过程是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的文本稿。可见书写十分重要,要求字迹整洁、条理清晰、步骤合理。比如有一些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学生当时虽能领悟到这些解题格式,但可能是年纪小的原因不能完全意识到它是一种书写要求。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板书和批改作业多次强调其正确的书写格式,效果不错。
四、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迁移
问题解决的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变式练习来形成。在学生知道如何解决某类问题后,教师可“趁热打铁”,由易到难,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技能。教师在进行变式练习时,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此类现实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贴近生活,不仅巩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标,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善用评价的竞争机制,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相对枯燥而有难度的解决问题,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探究中,并且始终保持热情呢?除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与生活密切联系,将评价的竞争机制引入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探索能力。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并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的旧的教学方式,才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19/5/12 17:50:42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