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构建高中地理新课堂的几点思考

 

【作者】 曾时明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们需要建构一个怎样的新课堂?如何让我们的新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进而激发其思维的主动性?这些都是新课改以来,我们老师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高中地理课堂实践,探讨构建一个有趣、思辨、民主、开放、科技的新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本文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堂;有趣;思辨;民主;开放;科技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新课程标准给高中地理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从构建有趣的课堂、思辨的课堂、民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科技的课堂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有趣的课堂
  1.发掘有趣的内容
  如在必修一介绍有关宇宙奥秘探索内容时,教师可介绍UFO现象,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滲透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勉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早日破解UFO之迷。在引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时,可举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如以一天中树影或旗杆的影长变化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或以一年中树影或旗杆的正午影长变化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还可以当地太阳升落方位引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若此时配合板图,则效果更佳。总之,地理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地理学科有很多的素材可以发掘出趣味性来。
  2.寻找有趣的方法
  以图像信号法为例,在学习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先复习世界气温等温线分布图,简化成模式图,突出海岸边弯曲的等温线,观察图像信号。若学生发现中高纬度和中低纬度等温线弯曲方向的不同,则展开比较与推理。教师此时应启发学生,这是某种因素起了作用。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通过空间想象,试用箭头表示海水流动,进一步延伸之后,学生就能“发现”洋流运动的规律。这种发现式学习比单纯的读洋流分布示意图进行比较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此外,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记忆将更深刻。
  3.讲究有趣的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语言更是一门学问。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借助比喻、俗语、诗句等增加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善用比喻可以活跃地理课堂。如把森林的功效比作天然的“空调系统”、天然的“吸尘器”、“大自然之肺”等,就能形象的反映出森林的生态作用(调节气候、吸烟除尘、浄化空气等)。
  善用俗语可以增强趣味性。如“井水不犯河水”可以把学生带进水体相互补给关系的学习中,井水(地下水)真和河水秋毫无犯吗?它们之间其实存在互补的关系。
  借用诗句可以丰富地理课堂。如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把内蒙古温带草原景象呈现出来,意境优美;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反映的是壮观的西北地区景色。
  二、构建思辨的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重在析理,即对地球表层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进行成因探究。
  1.开展课堂辩论,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
  如学习“厄尔尼诺现象”时,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资料,在课堂中进行“厄尔尼诺现象的利与弊”的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进行了辩论,还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多种看法:①认为是气候变暖引起;②认为是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产生;③认为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通过辩论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运用比较法,促使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
  如在必修3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探究不同区域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方向的影响。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形平坦,地理条件适合玉米、小麦、甜菜的种植,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因石油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而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种植的农作物多为水稻,属季风水田农业,现代又因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区域不同的发展方向。
  3.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综合性是地理环境的特性之一,应用这一特性,对地理现象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形成整体性观点。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距离海洋遥远,山岭的重重阻隔,使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稀少,气候干早;地表不长草木,植被稀少;地表河流不发育土壤也不发育,形成荒漠土,干早的区域特征就形成了。这样的地方有人烟吗?在一些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发展了绿洲农业,有冰雪融化的地方用雪水灌溉发展了灌溉农业,但还是地方辽阔,人烟稀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各种因素相同,地理环境就相同。这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三、构建民主的课堂
  1.构建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过,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学科都不喜欢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一致率达80%以上。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安全感、舒适感。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才敢于积极发言,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甚至敢于和教师争辩。这样的课堂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一次,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就差点搞独裁。事情是这样的:这幅图有4种图例,我和学生就温带混交林的颜色发生了争执,我认为是红棕色,学生认为是黄棕色。我正要发火时,听到一个学生和同桌嘀咕:“你的图的颜色怎么和我的不一样啊?”我才意识到,可能是我的书和他们的不一样,一比对,果然是印刷问题。事后,我回想起来暗自惭愧:差一点就误会学生,要是武断一点,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融治师生情可能就灰飞烟灭了。看来平等民主,做起来还真不容易啊!
  2.培养人人参与的地理课堂
  在课堂中,要做到让人人参与,开展地理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如在学习区域差异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说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不同点,看哪组说得又多又准。结果,学生不仅从气温、降水量、温度带、干湿地区、农作物熟制、种类、耕地类型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还有从建筑物特点、朝向、间距、墙体厚度等进行对比,收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可见,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3.发展融治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达到民主课堂的关键。高中生不仅身体长高了,智力发展水平也接近成人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学习课本知识,更渴望情感交流。能经常和教师交谈,是他们感受成人世界的一种途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不应该排斥这样的需求。所以,在课堂中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甚至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发出心声。
  四、构建开放的课堂
  地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高中地理课堂要面向生活世界开放
  生活处处皆地理。让我们描绘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开始,穿什么衣服?先看看天气吧,气温几度?有无下雨?吃早饭了,吃的是什么?他们从什么地方?这涉及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农业类型。要出门了,下雨天要用雨伞。什么品牌啊?产地在哪?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吧,纯手工制作的雨伞已经属于艺术品了。出门坐公交车吗?还是开私家车(包括摩托车)?要不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这些工业产品,莫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路途短就步行好了,环保。上班在什么地方?那真是各行各业都有啊。不多列举了,生活世界处处都充满了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还可以模拟成人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如帮助亚马孙地区的人们想想雨林的前途,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当地土著居民、外国企业老总、没有工作的移民,站在各自立场看雨林的前途:是保护,还是开发?
  2.课外拓展延伸面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节课时间有限,留有余味是开放的地理课堂必备的一个环节。课堂向课外延伸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如学完“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后,拓展:大家今后去超市或商场购物怎样做才环保啊?结论:自带布袋或篮子去购物。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开展地理调查、做地理实验、参观访问等。
  五、构建科技的课堂
  要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起来,从而增强地理课堂的吸引力。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Word、Authorware、Flash等,只要去学习,我们都可以掌握。一堂精心制作的课件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学习锋面系统时,将移动的冷暖气团用Flash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反映不同类型的锋的特点。而传统的板图难以达到此效果。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使用课件,也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效率,加大课堂容量。多媒体课件的好处多多,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可以化远为近,可以化静为动。课件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容量大,使用方便。但并非每节课都要用课件上课,应视学习内容确定。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切记鼠标不能点击太快,要不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反感。
  综上所述,要让高中地理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就要让高中地理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需要我们借助新课程的理念,借助地理学科生动丰富的素材,构建有趣的、思辨的、民主的、开放的、科技的课堂,从而为实现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而不懈的奋斗。
  • 【发布时间】2019/5/12 17:57:07
  • 【点击频次】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