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作者】 何 毅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鲜店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般把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合称为三大文体。初中语文部编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新课程标准对说明文的教学要求不多,加之近几年初中阶段的语文考试说明文分值也较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说明文的教学。说明文教学普遍存在应试性强、教学模式僵化、上课内容枯燥等问题。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化平实为生动,让枯燥变有味,从而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因材施教 激发兴趣
  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特征和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语言一般较为平实,内容枯燥,与学生的生活关联也不大,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部编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八年级上下册集中学习说明文的两个单元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如法布尔的《蝉》,毛宁的《梦回繁华》,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等,内容都生动有趣,语言生动活泼,读来饶有兴趣。如果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能根据文章本身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灵活多样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自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内容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在网上的一堂研讨课上,看见一位姓张的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的开场白:“早在1905年,在镇江有一座小桥叫文德桥。在5月5日端午节这天很多人挤在小桥上看赛龙舟,有一个10岁的少年也随着人群缓慢前行。当前面的人群到达小桥时,由于人太多,小桥垮塌了,桥上的人全部落入水中,许多都活活的淹死了。这位10岁的少年站在桥边,惊呆了。他想:这座桥怎么这么不坚固啊!他发誓长大后要当桥梁专家,建造最坚固的桥,不管多少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把它压断。后来这位少年考上了美国留学生,专攻桥梁专业,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的名字叫茅以升。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主持设计了长江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中国桥梁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还写了许多有关桥梁的著作,如《中国桥梁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中国石拱桥》”。张老师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比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手机、电视、电脑甚至普通感冒药等产品使用说明书,让学生说说手机、电脑等使用方法,让学生对说明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原来说明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生疏的变为具体的形象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分,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大多文章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我们借助多媒体,把知识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展现出来,给学生感官印象,死的东西也就变活了。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被压扁的沙子》这篇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一个小视频:天外小星球撞击地球。当学生看到这样震撼的场景的时候,强烈的求知欲会让他们跃跃欲试,去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明确特点 把握规律
  说明文和文艺文不一样,他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是以介绍事物特征和科学知识为主。说明文有很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恰当的把握这些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知识结构和阅读方法。当然,我们不能把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等知识一一对应条分缕析,那样就真的枯燥无味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知识,融合在文本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归纳。
  1、把握说明对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一篇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我们在教学事物说明文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准确理解事物的特征。例如,我们在教学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时,就要把握住中国石拱桥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主要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握住文章的科学知识。又如,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就是介绍有关大雁生活习性的科学小品文。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梳理,准确把握大雁迁徙、声音、食物、群居、联合观念等生活习性。
  2、把握说明顺序和常见的说明方法,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我们不能把它和课文分开单独来讲,而应该在阅读文章时把它和文章的内容很自然的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某种说明顺序的作用了,也利于学生学写一般写说明文找到合理的水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我们也不必把它们单独提出来讲。但在阅读文本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更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特征或介绍科学知识有什么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写说明文的方法,提高说明文的写作水平。
  3、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由于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特征和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它要求要真实准确的反映事物,语言就要求准确、严谨。所以,我们在教学说明文的时候,就要把握住在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等限制性词语的理解,通过反复品读、对比阅读,品味这些语言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在初次写说明文时,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准确不严谨的现象,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反面教材。当然,有些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是很生动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其妙处,提高阅读兴趣。
  三、领会精髓 掌握方法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目标与内容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领会科技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世界观,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比如,我们在教学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的《蝉》这篇科学小品文时,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获取有关蝉的生活习性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多体会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从一些词句品味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蝉的喜爱之情,从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的行为中让学生感悟到法布尔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又如,我们在教学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时,就可以抓住科学家那大胆的科学猜想精神,引导学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也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技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说明文虽然相对文艺文要枯燥平淡一些,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把握了说明文的特点和内在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完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漫《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2]刘治农 《浅谈初中语文中说明文的教学》 《中学课程辅导》2015.3 
  [3]江雪花 《浅谈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大观周刊-2011(27)
  • 【发布时间】2019/5/12 18:01:04
  • 【点击频次】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