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抽象、体验、运用

 

【作者】 罗水根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红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刍议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摘 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但小学生囿于年龄所限,对于抽象的数学往往难以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尝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边体验数学知识,最后实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本文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学学习;生活;抽象;体验;运用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抽象出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最后,要帮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按这样一个思路展开教学尝试与探究。
  一、抽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折纸鹤的比赛。有的同学折得快,有的同学折得慢。教学新课时,联系着纸鹤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也就是衡量其折纸鹤快慢的一个指标。
  又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因此,数学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它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每个数学概念都源自于生活实践。只要我们创设好学习情境,结合生活实际需要来学习数学概念,就能给学生留下清晰而又明确的数学学习印象,让他们不仅学好数学,更会爱上数学。
  二、体验:数学走进生活,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开放教室,走进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如,让学生关注“握手问题”与“发名片”问题。学生对于“发名片”问题较容易理解,抓住每个人都有发给除自己外的人发名片,很容易得出n 个人每个人发(n-1)张名片的结论,因而名片总数为n(n-1).然后,注意到“握手问题”恰好是“发名片”问题的一半。因而,握手次数为。这两个问题在不少规律题中都有广泛应用。如数线段条数,就是“握手问题”,而火车站点设计火车票的种类,就是“发名片问题”。我通过“握手问题”与“发名片”问题,让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规律题的解题思路。
  又如在学习“分类”这一知识时,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的铅笔,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铅笔进行分类,学生们互相说说自己的分发,有的说按颜色分,有的按长短分,有的按带橡皮和不带橡皮的分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创造出的“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学生从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我们也可以把学生带到超市,引导学生观察超市各种商品的“分类”。学生容易发现,超市中食物与日用品等是分开卖的。永辉超市一楼都是食品,二楼都是生活用品。一楼食品中,海产品在一块,干品又在一起,水果又是一类。这样,学生发现分类中,每一大类又可以细分成为各个小类。当然,超市中还有其他很多数学知识与应用,如商品价格设计与打折销售、商品搭配促销等都与数学学习息息相关。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其数学学习潜能,培养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学生中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思维差异,当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需要时,就容易相互启发,对数学问题产生不同的解决思路,创造性的解决现实数学问题。
  三、运用:数学改变生活,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学习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因此,数学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脸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利用“鸡兔同笼”模型解决大量的类似应用问题。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求平均数”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班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分数;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存储的“压岁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利息;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可以进行低年级所学的摸球游戏时,算一算摸到的各种颜色的球所占的百分比等。学习了商品打折销售后,可以帮助父母思考怎样购买商品省钱。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加强操作,培养数学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但学生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际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学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如何测量?少数几个同学提出爬上去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如何上去?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在阳光下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和培养了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通过抽象、体验、应用等生活实践环节,就能够给学生的学习留下清晰而又明确的印象,培养学生浓厚的数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

  • 【发布时间】2019/5/12 18:01:16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