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含蓄,许多语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洞见其精华呢?阅读便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阅读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参与阅读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刚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音,把课文读通顺,再以各种分组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朗读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用语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的语感能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生动画面的语言感受。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好,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环境,进行实物形象的刺激,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运用直观形象思维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黄河魂》这一课,作者主要选取最壮观的瀑布一壶口,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它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奔腾的场面,并配上《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深切感受壶口瀑布瞬息万变的奇观,震耳欲聋的轰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起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只有让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阅读习惯,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轻松愉悦,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在每天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哪怕十分钟也行,只要坚持就好;其次,阅读时不要学《小猫钓鱼》三心二意,要静心静气,专心致志;再次,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含义的目的,还要动手勾上优美的词句,段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备注,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当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大?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得以升华;最后,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写读后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通过以上阅读习惯的培养,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轻松,更愉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实质是生本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内容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这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四、阅读教学的最根本方法是朗读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现象,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的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地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追求去进行教学。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参与阅读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刚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音,把课文读通顺,再以各种分组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朗读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用语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的语感能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生动画面的语言感受。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好,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环境,进行实物形象的刺激,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运用直观形象思维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黄河魂》这一课,作者主要选取最壮观的瀑布一壶口,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它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奔腾的场面,并配上《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深切感受壶口瀑布瞬息万变的奇观,震耳欲聋的轰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起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只有让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阅读习惯,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轻松愉悦,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在每天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哪怕十分钟也行,只要坚持就好;其次,阅读时不要学《小猫钓鱼》三心二意,要静心静气,专心致志;再次,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含义的目的,还要动手勾上优美的词句,段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备注,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当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大?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得以升华;最后,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写读后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通过以上阅读习惯的培养,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轻松,更愉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实质是生本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内容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这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四、阅读教学的最根本方法是朗读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现象,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的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地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追求去进行教学。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19/5/12 18:01:59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