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音乐识谱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小学音乐老师对学生感受音乐能力的培养过重,忽略提高学生的识谱技能,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识谱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而忽略音乐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掌握音乐;不利于学生运用音乐技能表现和欣赏音乐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挖掘音乐内涵。诚然,对于孩子来说,识谱教学过程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对于音乐老师来说,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话题。事实证明,识谱这项技能对孩子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甚至对孩子们将来认识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等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识谱教学痕迹,必须按照对应年级逐步培养识谱技能,灵活运用各种适合孩子们年龄特征和学习习惯的手段与方法,遵循孩子们在各个阶段对音乐学科的认知特点,寻找一切可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孩子们的识谱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留下识谱教学痕迹并有效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呢?通过长期音乐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现跟各位同行交流学习。
一、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1.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是学习好音乐的基础,同时新课标还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的识谱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当中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体现出识谱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我国对于学生艺术培养的重视程度。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知识,就可以在演唱,演奏和倾听过程中更有感染力。识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整体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识谱教学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由于它本身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也不大,所以很多情况下,也就是教师简单地唱几遍,直接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这就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发音不准的问题所在。识谱教学的开展过程也就不是很顺利了。基于这样的现实,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要提高对乐谱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和学生一起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待乐谱知识的学习也要积极,通过过硬的基础,打造更加完善的音乐系统学习。
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识谱教学,学生在课上很快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注意力开始分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学习效果。那么老师可以开始尝试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上把要学习的歌曲先放一遍给学生听,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节奏和音感。并且可以在识谱教学前把歌曲中较难的一句或是一段单独教学,然后再进行整首歌曲的乐谱教学,这也需要老师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并且学生对新颖有趣的上课方式更感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乐谱做成生动有趣的符号放在屏幕上,要比书本更吸引学生眼球,还可以利用小游戏帮助学生记忆。比如说老师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学生大部分都会唱,但是可能唱的不准确。老师可以利用音乐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老师选中一个音符,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说的又快又对,然后点击音符听正确的音。最后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识谱教学的有效性。
2.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但目前这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协调。
三、选择学生喜欢做的事情
音乐的世界是听觉的世界,离开了听觉,学生便没有丝毫兴趣。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前做好教案的精心设计,并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喜爱什么,增强识谱教学效果。
1.视唱歌谱其实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符号——音符演唱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旋律,学生最先掌握、最希望掌握的不是音符,而是美妙的旋律,所以想让学生学会演唱歌谱,得先让学生聆听旋律,在喜欢旋律的情况下用什么符号演唱已显得不重要了。为有效提高识谱教学效率,教师应在一首歌中选择一句代表性乐句进行视唱,具体办法是:听旋律短句用“一字模唱法”轻声哼唱旋律,熟悉之后再视谱演唱。
2.通过学习一种学生喜爱且容易掌握的乐器(如竖笛、口风琴、葫芦丝等),提高课堂识谱教学效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演唱旋律歌词,再通过乐器演奏巩固加深对旋律的记忆,不仅很快掌握旋律,而且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厌倦纯粹的唱歌教学和识谱教学,但通过乐器教学,他们在自己吹奏的音乐中增强自信,并主动了解识谱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愿意去做的道理。
实践证明,如果将以上几种方法扎扎实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从一年级抓起,循序渐进,学生在常规教学课堂中识谱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识谱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打好了,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创造等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一、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1.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是学习好音乐的基础,同时新课标还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的识谱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当中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体现出识谱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我国对于学生艺术培养的重视程度。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知识,就可以在演唱,演奏和倾听过程中更有感染力。识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整体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识谱教学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由于它本身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也不大,所以很多情况下,也就是教师简单地唱几遍,直接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这就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发音不准的问题所在。识谱教学的开展过程也就不是很顺利了。基于这样的现实,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要提高对乐谱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和学生一起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待乐谱知识的学习也要积极,通过过硬的基础,打造更加完善的音乐系统学习。
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识谱教学,学生在课上很快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注意力开始分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学习效果。那么老师可以开始尝试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上把要学习的歌曲先放一遍给学生听,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节奏和音感。并且可以在识谱教学前把歌曲中较难的一句或是一段单独教学,然后再进行整首歌曲的乐谱教学,这也需要老师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并且学生对新颖有趣的上课方式更感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乐谱做成生动有趣的符号放在屏幕上,要比书本更吸引学生眼球,还可以利用小游戏帮助学生记忆。比如说老师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学生大部分都会唱,但是可能唱的不准确。老师可以利用音乐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老师选中一个音符,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说的又快又对,然后点击音符听正确的音。最后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识谱教学的有效性。
2.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但目前这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协调。
三、选择学生喜欢做的事情
音乐的世界是听觉的世界,离开了听觉,学生便没有丝毫兴趣。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前做好教案的精心设计,并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喜爱什么,增强识谱教学效果。
1.视唱歌谱其实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符号——音符演唱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旋律,学生最先掌握、最希望掌握的不是音符,而是美妙的旋律,所以想让学生学会演唱歌谱,得先让学生聆听旋律,在喜欢旋律的情况下用什么符号演唱已显得不重要了。为有效提高识谱教学效率,教师应在一首歌中选择一句代表性乐句进行视唱,具体办法是:听旋律短句用“一字模唱法”轻声哼唱旋律,熟悉之后再视谱演唱。
2.通过学习一种学生喜爱且容易掌握的乐器(如竖笛、口风琴、葫芦丝等),提高课堂识谱教学效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演唱旋律歌词,再通过乐器演奏巩固加深对旋律的记忆,不仅很快掌握旋律,而且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厌倦纯粹的唱歌教学和识谱教学,但通过乐器教学,他们在自己吹奏的音乐中增强自信,并主动了解识谱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愿意去做的道理。
实践证明,如果将以上几种方法扎扎实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从一年级抓起,循序渐进,学生在常规教学课堂中识谱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识谱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打好了,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创造等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 【发布时间】2019/5/12 18:08:26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