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考改革新形势下政治学科教学反思
【关键词】 ;
【正文】 我从教高中政治学科9年,一直都没有什么成就感,每一届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门洗脑学科,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学习起来也比较费力,高考成绩相对历史学科来说都要差一些。从2021年开始,四川对高考科目设置“动刀”。即统一将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各科满分仍为150分,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高考改革新形势下,政治学科教学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为选考科目,这对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治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更加脱离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使得学生们认为政治学科十分乏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考查方式发生变化后,学生势必对这一学科更加不重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学科必然提出新的要求,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加强,而且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也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使得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后,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政治老师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但是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关心学生学与不学;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无学习主动性,更无乐趣而言。要真正解放学生,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参与,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张扬个性。
二、情境教学法——燃起参与欲望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活动教学法——提高参与的热情
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政治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的政治,并用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四、激励性教学——唤起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后进生偏多,往往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抽象的知识缺乏持久、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关注这些学生,只让个别学生回答或活动,让尖子学生或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维,那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就会淡薄,后进生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不但要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恰当运用教学媒体,形象地、鲜明地揭示教学内容,通过政治课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后进学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要有针对性地评价,并及时奖励学生,如热烈的掌声、一句表扬的话语、一点小礼品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被动的学生积极参与。
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学科必然提出新的要求,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加强,而且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也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使得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后,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政治老师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但是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关心学生学与不学;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无学习主动性,更无乐趣而言。要真正解放学生,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参与,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张扬个性。
二、情境教学法——燃起参与欲望
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活动教学法——提高参与的热情
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政治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的政治,并用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四、激励性教学——唤起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后进生偏多,往往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抽象的知识缺乏持久、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关注这些学生,只让个别学生回答或活动,让尖子学生或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维,那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就会淡薄,后进生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不但要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恰当运用教学媒体,形象地、鲜明地揭示教学内容,通过政治课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后进学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要有针对性地评价,并及时奖励学生,如热烈的掌声、一句表扬的话语、一点小礼品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被动的学生积极参与。
- 【发布时间】2019/5/12 18:11:35
- 【点击频次】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