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现如今,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出现在大众视野内,并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与焦点。核心素养只有通过具体的学科实践活动才能够得以落实与渗透、发挥出其效用和功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化学课堂,自然而然地成为落实和渗透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渗透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教育部门已将教育重点转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进行三观塑造的时期,也是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时期。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案提出了几点策略,仅供参考,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帮助。
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轻实验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觉得高考化学不考现场实验操作,根本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实验设备陈旧,仪器、试剂种类少;演示实验用“说”的方法教,好一点的用视频替代;学生分组实验基本不做;有些高中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化学实验室。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仅仅通过讲授教材知识很难完成化学教育目标,化学核心素养很难落地。
2、课堂设计针对中等学生
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自主选课,组合形式多样。同一个组合中,学生的水平差别很大。课堂知识的传授很难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知识、例题、教法的选择主要针对中等及中等偏上一点的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讲的学优生都会,感觉很无聊;学困生听了也不会,感觉很沮丧。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
3、教学资源选择单一
教师永远以课本内容为主,以习题集为应用知识的典范。教学范围过于局限,学生的体验方式单一,学生思维活动、应用能力得不到多维开发,视野狭窄,影响了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借助探究性讨论开展思维逻辑训练
思维逻辑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理学类学科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这项能力将会时时刻刻作用在学生消化理解知识与解答练习题目的过程中,同时会对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效率及解答题目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联系旧知识与推导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讨论,深入探究问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分别从思考习惯、推导方式及思维反应速度方面入手,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既然思维逻辑训练是一种训练,教师必须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思考效率和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时,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特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并且在遇到相关题目时能够及时地判断出来并知道其所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独特性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讨论活动,如根据教师举例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相应理论知识,来提取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当中的关键词和指明特点的部分,让学生能够经过讨论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依据。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系旧知识来总结新知识的理论支撑,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使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结合相应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中发散思维、主动思考,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方式,尝试依据化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来提出启发性、开放性的化学教学问题,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地利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展开思考、分析、推理、论证与探究,让学生感受深入感受与认识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离子反应》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了启发学生们的思维,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了提问环节。问题如下:离子反应为引起离子数目变化吗?为什么易容、易电离物质要拆分写出离子形式,而气体、水、沉淀不拆分呢?提出问题后,笔者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分析的时间,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这样一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相应的教学问题,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3、开展实验教学,形成探究意识。
对于教学当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实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挖掘以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影响反应速度因素”的有关内容时,化学教师可在实验室中实施教学。通过实验来让高中生对影响反应速率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实验期间,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实验,除可以让高中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深刻理解,对实验方法进行掌握外,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断激发其独立思考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
4、构建生活情境,提高社会责任。
生活处处有化学。实际教学期间,化学教师可构建生活情境。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生锈的铁钉,其棕红色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可将其制成棕红色颜料进行再利用。又如,水壶出现水垢后,可以加入食用醋溶解水垢。化学教师需要善于对生活中的这些素材加以利用,进而设置相应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相应情境中获得学习乐趣。
结语
综上可知,化学教师必须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加以重视,教学内容需和新课改要求进行适应。实际教学期间,化学教师需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转变当前教学方式,重视知识整合,加强化学推理,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构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进而促使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龚美英.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97.
[2]刘建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以化学必修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章节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6):57-59.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渗透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教育部门已将教育重点转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进行三观塑造的时期,也是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时期。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案提出了几点策略,仅供参考,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帮助。
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轻实验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觉得高考化学不考现场实验操作,根本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实验设备陈旧,仪器、试剂种类少;演示实验用“说”的方法教,好一点的用视频替代;学生分组实验基本不做;有些高中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化学实验室。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仅仅通过讲授教材知识很难完成化学教育目标,化学核心素养很难落地。
2、课堂设计针对中等学生
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自主选课,组合形式多样。同一个组合中,学生的水平差别很大。课堂知识的传授很难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知识、例题、教法的选择主要针对中等及中等偏上一点的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讲的学优生都会,感觉很无聊;学困生听了也不会,感觉很沮丧。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
3、教学资源选择单一
教师永远以课本内容为主,以习题集为应用知识的典范。教学范围过于局限,学生的体验方式单一,学生思维活动、应用能力得不到多维开发,视野狭窄,影响了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借助探究性讨论开展思维逻辑训练
思维逻辑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理学类学科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这项能力将会时时刻刻作用在学生消化理解知识与解答练习题目的过程中,同时会对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效率及解答题目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联系旧知识与推导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讨论,深入探究问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分别从思考习惯、推导方式及思维反应速度方面入手,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既然思维逻辑训练是一种训练,教师必须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思考效率和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时,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特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并且在遇到相关题目时能够及时地判断出来并知道其所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独特性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讨论活动,如根据教师举例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相应理论知识,来提取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当中的关键词和指明特点的部分,让学生能够经过讨论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依据。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系旧知识来总结新知识的理论支撑,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使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结合相应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中发散思维、主动思考,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方式,尝试依据化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来提出启发性、开放性的化学教学问题,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地利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展开思考、分析、推理、论证与探究,让学生感受深入感受与认识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离子反应》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了启发学生们的思维,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了提问环节。问题如下:离子反应为引起离子数目变化吗?为什么易容、易电离物质要拆分写出离子形式,而气体、水、沉淀不拆分呢?提出问题后,笔者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分析的时间,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这样一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相应的教学问题,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3、开展实验教学,形成探究意识。
对于教学当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实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挖掘以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影响反应速度因素”的有关内容时,化学教师可在实验室中实施教学。通过实验来让高中生对影响反应速率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实验期间,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实验,除可以让高中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深刻理解,对实验方法进行掌握外,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断激发其独立思考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
4、构建生活情境,提高社会责任。
生活处处有化学。实际教学期间,化学教师可构建生活情境。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生锈的铁钉,其棕红色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可将其制成棕红色颜料进行再利用。又如,水壶出现水垢后,可以加入食用醋溶解水垢。化学教师需要善于对生活中的这些素材加以利用,进而设置相应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相应情境中获得学习乐趣。
结语
综上可知,化学教师必须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加以重视,教学内容需和新课改要求进行适应。实际教学期间,化学教师需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转变当前教学方式,重视知识整合,加强化学推理,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构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进而促使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龚美英.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97.
[2]刘建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以化学必修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章节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6):57-59.
- 【发布时间】2020/3/18 16:03:14
- 【点击频次】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