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强化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作者】 杨再伦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启目标达成之路。本文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质疑学习,在大量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培养;实践策略
  现行担当学生思想品德培养重任的平台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新课标告诉我们,这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要求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他们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们应创新教学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发展为较强的道德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际,谈谈道德与法治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情感内驱。我们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既重思想教育,又强调践行能力的课程,如果没有兴趣学,就没去运用正确观念抵制不良思潮的诱惑,就会出现不良的有违道德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激趣。在众多激趣策略中,创设情境教学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实践中,可用于情境设计的载体很多。
  (一)创设图象情境。所谓图象情境,就是运用适合教材内容的插图、漫画、影视资料、多媒体等可作为直观教学的图片、图象,将学生带入我们所创设的感性空间,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这个图象情境,不仅给带来了欢声笑语,促进学生了学生对“奉公守法”的认知,并形成了深刻影响。
  (二)创设语言情境。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在教学中,我们具有亲和力或震憾性的教学语言去刺激学生听觉中枢,创设出语言情境。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门重视心理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沟通,其他们重知识教学的学科是不样的。因此,我们要表现为教师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渲染课堂气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知识。如在“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幻灯片《原始人狩猎图》,然后根据这幅幻灯片以时而空灵、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兴奋的声音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遥远年代人类生存的故事,通过这种语言的渲染,学生仿佛置身于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同大自然进行不懈斗争的年代。
  (三)创设表演情境。高尔基曾经说到:“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而创设表演情境,就是把这种艺术天性激发出来,使其在满足学生年龄特征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情感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经常将部分教材内容编排成小品、课本剧、故事剧等文艺形式,让学生通过完成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完成教材内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创设表演情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还能让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识、要求和观念内化为一种实践思想,形成品德践行力。
  二、组织课堂讨论,引领学生充分参与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种主体理念,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进行一些如问题讨论、知识竞赛、问题辩论等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样讨论辨析,我们不难发现,既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同学间交流思想观点的好机会,锻炼能力的好场所。同时学生在谈、论、辩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三、鼓励质疑学习,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是道德践行能力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判断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对生活中出现的道德现象、问题进行辨析,分辨出对与错,可为不可为。在质疑引导中,我们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实践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特点层层设活动,设“陷阱”,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挫折”时,我们可让学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学生可能向外找原因,也可能向内找原因,老师先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到底那种方法好呢?”老师可以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带着知识走进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当然,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在众多方法中,我们都必须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让学生在大量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内化为实践能力,提高良好品德执行力。这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品德教育[J].社会教育,2015年。
  [2]管学梅,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强化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J].新课程,2016年。
  • 【发布时间】2020/3/18 16:03:58
  • 【点击频次】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