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导入设计得好,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形成感知,为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主要探讨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活动导入等四种导入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地理导入情境复习问题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旧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可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可激活学生思维;以活动作为导入,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此,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对导入设计的一些方法作简单分析。
一、承上启下法
“温故而知新”,是指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教者利用课程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根据教学规律从已知内容过渡到未知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地理教材中前后内容有很多的联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个新的知识如果与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相互联系的地方,这部分内容将会使学生学得更轻松,理解得更透彻.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在讲授《工业地域类型――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的过程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因素,从工业区位因素出发思考德国鲁尔区布局的区位条件.通过这种方法,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的讲授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易于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二、图表式导入
图表式导入就是在引入新课时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图表、画片、仪器、模型等,结合老师适当的讲解或提示,使学生视、听、思维联合起来,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的一种导入。图表式导入的最佳作用是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一些较疑难的或模糊不清的内容作较直观的了解,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降低教学难度。如导入“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展示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或照片,学生既欣赏到美丽的风光,又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到地形知识。教师不用多费唇舌,学生就能领悟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就是地形,进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设疑导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章节教学中,根据新课中的重点,难点,设计许多有趣的问题,作为引子提出,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说”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温暖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法系了古代冰川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基本课上完了,答案也就出来了。另外,在讲“洋流”这一课时,也可以设疑导入:1)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2)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费拉斯坦请船长把密封的漂流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想想,这个漂流瓶会飘向何方?为什么?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学的认真,注意力还集中,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高涨,兴趣盎然,记忆相对来说就更容易。
四、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旧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但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运用复习方法时,必须要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方面,避免导入活动过于生硬。在利用复习提问、整理旧知识等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选用多元化的手段引起学生主动地互动参与。比方说复习旧知识概念时用抢答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探讨法,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沟通,在案例研究当中把握新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特别认识到的一点是复习并非真正教学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城市区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城市分布特点,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城市区位知识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五、谜语导入,活化地理课堂
谜语导入法主要是教师以竞猜谜语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设计谜语,引导学生竞猜谜语的导入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活化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内容时,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猜一猜谜语,比一比谁猜得又快又准,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学生大声回答:“准备好了。”师:“‘一块蓝布无限大,日月星辰全包下,五湖四海全包罗,世间万物皆容纳。’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宇宙。”进而引出与宇宙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宇宙?”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猜谜语这一喜乐见闻的导入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六、时事导入法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七、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或者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新闻等,通过设置疑问、创设矛盾、制造悬念,让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如在学习“地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不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又如在学习季风环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地方会出现沙漠景观,我国东南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为什么却不是沙漠?”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悬念,既能自然地导入新课,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的导入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导入方法只不过是一点粗浅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因此,就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材施导,因材而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还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导入情境复习问题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旧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可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可激活学生思维;以活动作为导入,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此,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对导入设计的一些方法作简单分析。
一、承上启下法
“温故而知新”,是指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教者利用课程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根据教学规律从已知内容过渡到未知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地理教材中前后内容有很多的联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个新的知识如果与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相互联系的地方,这部分内容将会使学生学得更轻松,理解得更透彻.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在讲授《工业地域类型――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的过程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因素,从工业区位因素出发思考德国鲁尔区布局的区位条件.通过这种方法,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的讲授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易于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二、图表式导入
图表式导入就是在引入新课时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图表、画片、仪器、模型等,结合老师适当的讲解或提示,使学生视、听、思维联合起来,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的一种导入。图表式导入的最佳作用是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一些较疑难的或模糊不清的内容作较直观的了解,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降低教学难度。如导入“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展示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或照片,学生既欣赏到美丽的风光,又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到地形知识。教师不用多费唇舌,学生就能领悟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就是地形,进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设疑导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章节教学中,根据新课中的重点,难点,设计许多有趣的问题,作为引子提出,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说”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温暖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法系了古代冰川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基本课上完了,答案也就出来了。另外,在讲“洋流”这一课时,也可以设疑导入:1)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2)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费拉斯坦请船长把密封的漂流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想想,这个漂流瓶会飘向何方?为什么?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学的认真,注意力还集中,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高涨,兴趣盎然,记忆相对来说就更容易。
四、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旧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但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运用复习方法时,必须要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方面,避免导入活动过于生硬。在利用复习提问、整理旧知识等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选用多元化的手段引起学生主动地互动参与。比方说复习旧知识概念时用抢答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探讨法,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沟通,在案例研究当中把握新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特别认识到的一点是复习并非真正教学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城市区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城市分布特点,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城市区位知识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五、谜语导入,活化地理课堂
谜语导入法主要是教师以竞猜谜语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设计谜语,引导学生竞猜谜语的导入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活化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内容时,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猜一猜谜语,比一比谁猜得又快又准,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学生大声回答:“准备好了。”师:“‘一块蓝布无限大,日月星辰全包下,五湖四海全包罗,世间万物皆容纳。’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宇宙。”进而引出与宇宙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宇宙?”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猜谜语这一喜乐见闻的导入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六、时事导入法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七、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或者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新闻等,通过设置疑问、创设矛盾、制造悬念,让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如在学习“地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不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又如在学习季风环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地方会出现沙漠景观,我国东南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为什么却不是沙漠?”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悬念,既能自然地导入新课,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的导入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导入方法只不过是一点粗浅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因此,就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材施导,因材而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还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20/3/18 16:06:34
- 【点击频次】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