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
【正文】 新教材的普及,使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但在“前言”部分强调了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素养,而且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可以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学习难度增加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识字、写字等基础性的教学,而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大意,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难度与低年级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年级的学生多为八九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还是形象思维,抽象性思维发展可能刚刚起步。许多教师都认为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即可,对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阅读思维得不到发展,让他们自己理解文章便很有难度。
(二)不良的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年段应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
三年级的课文通常篇幅较长,而不少学生在看课文时会有音读、指读的现象。音读的最大弊端是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拖慢阅读速度。指读是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这也会影响阅读速度,因为眼睛运动的敏捷度要比手运动的敏捷度高一些。这样都会使阅读速度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他们集中精力理解文章。
其次,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遇到生字新词时,往往自动跳过,通常使用工具书的频率较低,对文章内容囫囵吞枣,所以造成对文章一知半解。
最后,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断章取义,阅读时没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导致吃不透整篇文章。
(三)课外阅读量小
在低年级时,由于识字量的限制,孩子更多的是进行绘本阅读。而到了中年级,则逐渐转变为以文字阅读为主。然而学生的阅读量普遍还是较小,难以达到阅读40万字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1.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材料
阅读理解要从“阅读”入手,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感触所要认识的文本,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官,全方位地接受对象的“原息”刺激。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上的权威去给予,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阅读课必须始终坚持“读字先行”,尤其应该强化初读,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鸟瞰式的轮廓性的感知,然后再作深入探求。以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不肯让学生自己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而是过早地对课文进行扒皮抽筋式肢解,用教师“权威”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硬性地灌输大部分是从参考书、工具书上原封不动地照搬来的读书心得,或理性的知识结论。而学生呢,并不需要思考,只要记下来,抄写在笔记本上,课后读熟,将来搬到考试卷上也就完成任务了。
2.应把握教学重点,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真切体悟语言的意境、情感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指导者,教师首先要把握“新课标”的要求,然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引导,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尝试去解决、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样,在句子的赏析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以关注,特别是对于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求学生掌握并仿写,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就是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课文的感悟,同样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另外,要体察课文中各类人物交往行为,注意他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为着不同的目的所采用的不同表达方式,从中吸取和积淀书面言语交际的语感经验。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反省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随时了解和觉察自我,分析评价自己是怎样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帮助学生逐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把语文学习与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情”呢?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调用那些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相似的部分,并引发此二者的共鸣。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似的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也就是说,感悟必须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调动背景知识,只要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的,都应该尽量唤醒、激活,以使其充分发挥相似接连的作用。
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在看上去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去发现它们的相似性,进而帮助学生通过相似联系和相似运动,让学生真切体悟语言的意境和情感。
有时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我们也可以借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以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立足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掘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要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3.规范做题方式
在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目时,教师要规范他们的做题方式,首先要培养读懂文章后再动笔的习惯,文章要读三遍:读第一遍时,首先根据题目先想象文章内容,然后弄清文章大意;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结构,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读第三遍时,圈画新词及中心句,把握文章重点。
4.掌握阅读技巧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其实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结合近义词、反义词理解。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比如关注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若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则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进行解析、判断。
5.增加阅读量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增加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了,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会提高。如果仅限于阅读语文课本,学生会变成井底之蛙,只能瞥见小小的“一线天”,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很不利。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第一,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第二,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借阅图书。
第三,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班级中有相应的图书角,教师让学生将带来的书本进行“漂流”,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资源。
从长远看来,读书是所有学科植根的土壤,学生阅读能力关系重大。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加大阅读量;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双管齐下,落实到位,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学习难度增加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识字、写字等基础性的教学,而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大意,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难度与低年级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年级的学生多为八九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还是形象思维,抽象性思维发展可能刚刚起步。许多教师都认为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即可,对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阅读思维得不到发展,让他们自己理解文章便很有难度。
(二)不良的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年段应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
三年级的课文通常篇幅较长,而不少学生在看课文时会有音读、指读的现象。音读的最大弊端是使阅读速度等同于说话的速度,从而拖慢阅读速度。指读是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这也会影响阅读速度,因为眼睛运动的敏捷度要比手运动的敏捷度高一些。这样都会使阅读速度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他们集中精力理解文章。
其次,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遇到生字新词时,往往自动跳过,通常使用工具书的频率较低,对文章内容囫囵吞枣,所以造成对文章一知半解。
最后,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断章取义,阅读时没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导致吃不透整篇文章。
(三)课外阅读量小
在低年级时,由于识字量的限制,孩子更多的是进行绘本阅读。而到了中年级,则逐渐转变为以文字阅读为主。然而学生的阅读量普遍还是较小,难以达到阅读40万字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1.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材料
阅读理解要从“阅读”入手,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感触所要认识的文本,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官,全方位地接受对象的“原息”刺激。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上的权威去给予,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阅读课必须始终坚持“读字先行”,尤其应该强化初读,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鸟瞰式的轮廓性的感知,然后再作深入探求。以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不肯让学生自己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而是过早地对课文进行扒皮抽筋式肢解,用教师“权威”的分析、讲解,向学生硬性地灌输大部分是从参考书、工具书上原封不动地照搬来的读书心得,或理性的知识结论。而学生呢,并不需要思考,只要记下来,抄写在笔记本上,课后读熟,将来搬到考试卷上也就完成任务了。
2.应把握教学重点,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真切体悟语言的意境、情感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指导者,教师首先要把握“新课标”的要求,然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引导,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尝试去解决、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样,在句子的赏析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以关注,特别是对于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求学生掌握并仿写,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就是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课文的感悟,同样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另外,要体察课文中各类人物交往行为,注意他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为着不同的目的所采用的不同表达方式,从中吸取和积淀书面言语交际的语感经验。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反省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随时了解和觉察自我,分析评价自己是怎样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帮助学生逐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把语文学习与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情”呢?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调用那些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相似的部分,并引发此二者的共鸣。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似的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也就是说,感悟必须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调动背景知识,只要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的,都应该尽量唤醒、激活,以使其充分发挥相似接连的作用。
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在看上去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去发现它们的相似性,进而帮助学生通过相似联系和相似运动,让学生真切体悟语言的意境和情感。
有时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我们也可以借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以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立足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掘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要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3.规范做题方式
在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目时,教师要规范他们的做题方式,首先要培养读懂文章后再动笔的习惯,文章要读三遍:读第一遍时,首先根据题目先想象文章内容,然后弄清文章大意;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结构,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读第三遍时,圈画新词及中心句,把握文章重点。
4.掌握阅读技巧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其实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结合近义词、反义词理解。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比如关注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若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则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进行解析、判断。
5.增加阅读量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增加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了,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会提高。如果仅限于阅读语文课本,学生会变成井底之蛙,只能瞥见小小的“一线天”,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很不利。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第一,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第二,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借阅图书。
第三,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班级中有相应的图书角,教师让学生将带来的书本进行“漂流”,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资源。
从长远看来,读书是所有学科植根的土壤,学生阅读能力关系重大。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加大阅读量;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双管齐下,落实到位,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20/3/18 16:06:49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