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具有人文性,学习语文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中对于审美教育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做出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学价值已经超越了理论研究的范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审美情趣,就可以发现生活及其周边的美好,让生活充满情趣,提高个人品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可是受到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之上,在审美教学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缺乏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审美教育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是善良、是崇高,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情怀,让人在熙熙攘攘、嘈杂的世界中保留一块心灵的净土,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所以美育对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植入审美教育,通过优美的篇章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净化,在长期的净化熏陶中逐步形成是非美丑观念,从而逐渐懂得去恶存善,去伪存真,近善远丑,在自然而然当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并将道德情操融入到自我的生活之中,提高生活的品质。
2.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审美教育能使人的心态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是促进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育融入审美教育,并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学生心灵的净化疏导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其抗压能力、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3.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使人懂得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所以当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双具有“美”的眼睛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行的去探索美、发现美,从而对学习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美育恰恰是培养这两种思维的最佳途径,它通过激发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具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
初中学生对于“美”的认识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在他们看来,“美”即“漂亮”,丑陋的东西是没有美感的。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领悟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穿着华丽、外表光鲜的明星是“美”,断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秀丽的山水、广袤的沙漠同样也是“美”,通过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造就一双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火眼金睛”。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深入地剖析展示人物的心灵美。无论是记叙性的文章还是虚拟的小说作品,作品所表现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美的,因此,深入地剖析展示人物的心灵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美的,《苏武》中宁死不屈、绝不投降的苏武是美的,《屈原》中的屈原、《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无一不是美的形象,有着美的心灵,教师在分析人物崇高的形象、揭示人物优秀品质的时候,要使学生从正面人物身上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
其次,要挖掘揭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美。美的人物形象是美的,而大自然山水、建筑艺术、社会科学同样也包含着美的因子。因此,教师要擅于挖掘揭示文章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美,如《赵州桥》中的建筑美、叶圣陶《苏州园林》的园林美、《社戏》中的江南水乡美,《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雪景之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各种形式的美。
最后,要细致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美的语言是准确、形象的,甚至是充满哲理性的,这些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细致品位文章的语言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审美教育。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具有音乐美、形象美,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陶醉在没的语言中,激励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比如在教授《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学生仿佛看到了那广袤无垠、冰雪覆盖的北国风光,看到了历史上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更看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通过朗读,文章的语言美学意蕴就得到了揭示,学生也受到了美的启迪。
三、初中语文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完成审美体验,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仿写的格式,来锻炼学生的审美体验,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触礁,就永远不能远航……”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学价值已经超越了理论研究的范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审美情趣,就可以发现生活及其周边的美好,让生活充满情趣,提高个人品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可是受到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之上,在审美教学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缺乏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审美教育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是善良、是崇高,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情怀,让人在熙熙攘攘、嘈杂的世界中保留一块心灵的净土,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所以美育对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植入审美教育,通过优美的篇章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净化,在长期的净化熏陶中逐步形成是非美丑观念,从而逐渐懂得去恶存善,去伪存真,近善远丑,在自然而然当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并将道德情操融入到自我的生活之中,提高生活的品质。
2.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审美教育能使人的心态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是促进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育融入审美教育,并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学生心灵的净化疏导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其抗压能力、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3.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使人懂得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所以当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双具有“美”的眼睛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行的去探索美、发现美,从而对学习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美育恰恰是培养这两种思维的最佳途径,它通过激发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具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
初中学生对于“美”的认识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在他们看来,“美”即“漂亮”,丑陋的东西是没有美感的。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领悟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穿着华丽、外表光鲜的明星是“美”,断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秀丽的山水、广袤的沙漠同样也是“美”,通过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造就一双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火眼金睛”。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深入地剖析展示人物的心灵美。无论是记叙性的文章还是虚拟的小说作品,作品所表现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美的,因此,深入地剖析展示人物的心灵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美的,《苏武》中宁死不屈、绝不投降的苏武是美的,《屈原》中的屈原、《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无一不是美的形象,有着美的心灵,教师在分析人物崇高的形象、揭示人物优秀品质的时候,要使学生从正面人物身上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
其次,要挖掘揭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美。美的人物形象是美的,而大自然山水、建筑艺术、社会科学同样也包含着美的因子。因此,教师要擅于挖掘揭示文章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美,如《赵州桥》中的建筑美、叶圣陶《苏州园林》的园林美、《社戏》中的江南水乡美,《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雪景之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各种形式的美。
最后,要细致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美的语言是准确、形象的,甚至是充满哲理性的,这些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细致品位文章的语言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审美教育。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具有音乐美、形象美,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陶醉在没的语言中,激励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比如在教授《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学生仿佛看到了那广袤无垠、冰雪覆盖的北国风光,看到了历史上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更看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通过朗读,文章的语言美学意蕴就得到了揭示,学生也受到了美的启迪。
三、初中语文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完成审美体验,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仿写的格式,来锻炼学生的审美体验,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触礁,就永远不能远航……”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3/18 16:07:02
- 【点击频次】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