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孙海勇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为落实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以核心素养为总抓手,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必须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落地生根。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如何理解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我们日常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在老课标中就一直使用,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不过新课标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课标中的解释为: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例如学生手机接收到某个信息时,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等对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然后做出具体的下一步的行动。出行时,如何避免拥堵的道路,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涉及到首先能预感到路上会拥堵,再选择合适的软件能查看路况信息,然后根据路况信息选择合适的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图文混排问题时,选择哪一款软件,排版的流程如何,用到哪些样式或格式才能使排版达到我们的最佳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信息意识的体现。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例如如何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来绘制正弦函数sin(x)图像,先从学生熟悉的数学课学过的“描点法”手工绘制正弦图像的过程类推出计算机编程绘制的过程与原理,然后再根据绘制sin(x)图像的方法引申出绘制Asin(x)+B的图像。将“编程绘制函数图像”这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绘制坐标系、描点的坐标,描成图像)达到求解复杂问题的目的,进而转化成相对更加复杂的绘制Asin(x)+B的图像问题。这一过程就是典型的计算思维的应用。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案导学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一个的作品,这一过程就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在创新,而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就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当然,数字化学习的途径很多,比如利用QQ、微信、钉钉群、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公开课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严肃的对待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信息社会每个成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
  总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设置恰当的情境,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通过任务驱动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全人”的教育。
  • 【发布时间】2020/3/18 16:10:48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