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数学的概念课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客观的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起到确定性作用。数学概念则抽象的反映出数与形的基本属性。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基础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清楚学习概念,于是有效的提高数学概念学习成为概念课教学的关键。本文从如何提高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入手,探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轻视对概念的讲解,只注重题目讲解,造成概念与题目脱节的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仅把数学概念当做一个名词,并不对数学概念多做解释,只要求学生背诵。一节“概念课”讲完,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就马上进入到讲题环节,造成学生对概念的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影响学生的解题质量。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茫然。 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材料作出符合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立体几何“异面直线的距离”概念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这样做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回顾之后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猜想,如果连结这两点的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否是最短的呢?最后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且其长是最短的。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
二、利用身边熟悉事物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遥不可及,而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若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则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多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及例子将数学概念具体化,这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引出另一个新的事物,学生比较能接受这样的方式。
集合是高一最先要学习的一个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小故事来引入,例如:从前有个渔夫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是就是不理解集合,偶然碰到了一位数学家,他就问这位数学家,集合是什么?数学家让这位渔夫去撒网打鱼,当网收起时,大大小小的鱼被一网打尽,数学家笑着说,这就是集合。撒网打鱼这个场景学生在生活中或电视上经常看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明白集合就是把不同的元素集中在一起,而且会觉得有趣。引入概念之后,教师用身边的具体例子,比如班上不同身高的女学生组成一个集合,把学生从故事中拉回到现实,再给学生讲一下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这样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持久,同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
三、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进行探索和交流
具有有效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应积极和老师互动,开展自由的交流探讨,主动提出问题,学会倾听和反思,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增强合作意识,为获得高效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四、概念教学应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我们应尽可能地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概念的本质,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感觉。在学习了函数和映射的概念以后,我们可以例举现实中人的重名现象。每位同学都有唯一的姓名与之对应,但反之某一个姓名却可能对应到多位同学,以此来说明映射对应关系里的任意性和唯一性。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相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函数与映射中的对应关系。
五、注重概念的应用与推广
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的基础和精华,概念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节点而不是终点,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中的思想方法,在概念的运用和推广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才是概念生成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抽象化和形式化的例子要尽可能回避,多筛选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例题。通过精心设计适量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凸显概念本质,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应该为学生所认识和体验,这就是概念生成的成熟。
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守教学的原则,在物理概念课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需适当提出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促使高中数学教学任务有序完成。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轻视对概念的讲解,只注重题目讲解,造成概念与题目脱节的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仅把数学概念当做一个名词,并不对数学概念多做解释,只要求学生背诵。一节“概念课”讲完,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就马上进入到讲题环节,造成学生对概念的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严重阻碍了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影响学生的解题质量。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茫然。 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材料作出符合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立体几何“异面直线的距离”概念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这样做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回顾之后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猜想,如果连结这两点的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否是最短的呢?最后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且其长是最短的。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
二、利用身边熟悉事物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遥不可及,而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若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则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多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及例子将数学概念具体化,这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引出另一个新的事物,学生比较能接受这样的方式。
集合是高一最先要学习的一个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小故事来引入,例如:从前有个渔夫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是就是不理解集合,偶然碰到了一位数学家,他就问这位数学家,集合是什么?数学家让这位渔夫去撒网打鱼,当网收起时,大大小小的鱼被一网打尽,数学家笑着说,这就是集合。撒网打鱼这个场景学生在生活中或电视上经常看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明白集合就是把不同的元素集中在一起,而且会觉得有趣。引入概念之后,教师用身边的具体例子,比如班上不同身高的女学生组成一个集合,把学生从故事中拉回到现实,再给学生讲一下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这样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持久,同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
三、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进行探索和交流
具有有效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应积极和老师互动,开展自由的交流探讨,主动提出问题,学会倾听和反思,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增强合作意识,为获得高效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四、概念教学应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我们应尽可能地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概念的本质,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感觉。在学习了函数和映射的概念以后,我们可以例举现实中人的重名现象。每位同学都有唯一的姓名与之对应,但反之某一个姓名却可能对应到多位同学,以此来说明映射对应关系里的任意性和唯一性。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相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函数与映射中的对应关系。
五、注重概念的应用与推广
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的基础和精华,概念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节点而不是终点,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中的思想方法,在概念的运用和推广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才是概念生成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抽象化和形式化的例子要尽可能回避,多筛选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例题。通过精心设计适量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凸显概念本质,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应该为学生所认识和体验,这就是概念生成的成熟。
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守教学的原则,在物理概念课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需适当提出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促使高中数学教学任务有序完成。
- 【发布时间】2020/3/18 16:13:10
- 【点击频次】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