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就需要我们加强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设计。当然,重点在课堂,创新教学策略是关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提高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型学科,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担当着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教育重任。为了保证目标实现,并收到良好效果,传统以讲代宣的灌输方式,显然是不能凑效的,而且还让人倍感枯燥乏味。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发展道德践行能力,实现知、情、意、行完全统一,还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在这几年探究中,我们认为从这几方面出发,就可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课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作为一项有计划、有准备的活动,更需要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通过有效策略优化教学设计,使之为课堂教学做实准备。为此,我们应在这两方面下力气。
(一)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虽然不唯教材是教,但应基于教材而施。因此,创新使用教材是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应坚持的正确思想。因为教材是集学者、专家、编者心血的结晶,是经过深思熟虑、精挑细选的,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意志。故而,我们应重要重视教材利用。落实到实际中,就要不脱离教材实际,也不照本宣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可以改变顺序,加入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体现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变成适合学情与自我的教学方案。
(二)了解学情。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针对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备课时,我们要对班级学生进行了解,明了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求知热情。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对基本的生活道德和法律知识知识是有一定积淀的,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合学生实际.不能过于拔离也不能过于降低。这样才能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
二、夯实教学过程,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主要场所。在“以学彰教”的今天,我们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主要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使之在师生互动中对话,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动力。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感受到的就空洞与抽象。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激活其学习动力。为此,我们可创设学生軎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比如,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以及法治条例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融入到生活中,以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件为案例展开探讨,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强烈认同感。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此兴趣浓,而且还能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和有趣。
(二)创新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必然要解决“克难破重”问题。难点化解快不快,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因此,创新教学方法,使难点知识化解增速,是我们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实践中,我们最好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把抽象的难点知识负载到直观的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上,就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加快理解速度,提高接受效率。例如,在教学《走向自立人生》一课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呈现视频,让学生观看生活自立图片或视频。学生就会深有感触,产生心理情感,这些真实情感是老师的讲解很难实现的,这样就达到快速化解难点的目的。
(三)做到有效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是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因此,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加强有效提问实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几方面去下力。
(1)面向全体提问。有效提问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班级中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要让全班学生都可能成为被问对象,引发学生思维共鸣,促使他们“跳——跳去摘到桃子”。问抛出后,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能立即出示答案,也不能包办代替。实践证明,提出问题就自己回答的教师,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惰性,给灌输式教学找平台,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等方法,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有效提问应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有值得探究的价值。实践中我们发现,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实基础,能引向学生积极思考的难度适宜的教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所提问题的有效性。
(3)有效提问需把握好度。在数量上,不能“泛滥成灾”,适可而止,避免“满盘问”,要抓住时间问。要让提问成为引导学生的一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把课堂交绐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的问题要有深度,有实际意义.不能提“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等之类肤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总之,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策略施教,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东德,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9年。
[2]李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园,2018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提高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型学科,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担当着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教育重任。为了保证目标实现,并收到良好效果,传统以讲代宣的灌输方式,显然是不能凑效的,而且还让人倍感枯燥乏味。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发展道德践行能力,实现知、情、意、行完全统一,还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在这几年探究中,我们认为从这几方面出发,就可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课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作为一项有计划、有准备的活动,更需要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通过有效策略优化教学设计,使之为课堂教学做实准备。为此,我们应在这两方面下力气。
(一)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虽然不唯教材是教,但应基于教材而施。因此,创新使用教材是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应坚持的正确思想。因为教材是集学者、专家、编者心血的结晶,是经过深思熟虑、精挑细选的,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意志。故而,我们应重要重视教材利用。落实到实际中,就要不脱离教材实际,也不照本宣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可以改变顺序,加入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体现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变成适合学情与自我的教学方案。
(二)了解学情。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针对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备课时,我们要对班级学生进行了解,明了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求知热情。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对基本的生活道德和法律知识知识是有一定积淀的,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合学生实际.不能过于拔离也不能过于降低。这样才能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
二、夯实教学过程,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主要场所。在“以学彰教”的今天,我们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主要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使之在师生互动中对话,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动力。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感受到的就空洞与抽象。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激活其学习动力。为此,我们可创设学生軎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比如,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以及法治条例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融入到生活中,以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件为案例展开探讨,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强烈认同感。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此兴趣浓,而且还能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和有趣。
(二)创新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必然要解决“克难破重”问题。难点化解快不快,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因此,创新教学方法,使难点知识化解增速,是我们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实践中,我们最好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把抽象的难点知识负载到直观的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上,就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加快理解速度,提高接受效率。例如,在教学《走向自立人生》一课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呈现视频,让学生观看生活自立图片或视频。学生就会深有感触,产生心理情感,这些真实情感是老师的讲解很难实现的,这样就达到快速化解难点的目的。
(三)做到有效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是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因此,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加强有效提问实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几方面去下力。
(1)面向全体提问。有效提问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班级中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要让全班学生都可能成为被问对象,引发学生思维共鸣,促使他们“跳——跳去摘到桃子”。问抛出后,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能立即出示答案,也不能包办代替。实践证明,提出问题就自己回答的教师,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惰性,给灌输式教学找平台,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等方法,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有效提问应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有值得探究的价值。实践中我们发现,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实基础,能引向学生积极思考的难度适宜的教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所提问题的有效性。
(3)有效提问需把握好度。在数量上,不能“泛滥成灾”,适可而止,避免“满盘问”,要抓住时间问。要让提问成为引导学生的一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把课堂交绐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的问题要有深度,有实际意义.不能提“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等之类肤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总之,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策略施教,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东德,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9年。
[2]李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园,2018年。
- 【发布时间】2020/3/18 16:13:23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