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易错题的出错原因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 ;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不断、重复地讲解学生的错题,可是教师多次讲解与分析,学生照旧犯错。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也更耐心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同时,在应对学生的数学错题频繁出现的情况,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应对,通过细致、耐心地引导,在课堂中,巧妙利用错题资源,让学生从错题中走向成功,共同成长。
一、错题产生的原因
1.审题、解题出现的原因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基础知识之间进行着不断的融合和交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基础知识的稳固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题干表达的理解,势必也对解答问题的方向以及最终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小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在审题时不够认真,不够仔细,忽略了题中所隐含的已知条件,进而违背了题干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偏离了正确的解答方向。如数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相遇问题”,很多学生对于题干中所体现的“相向”“相背”“同向”等词语的理解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出现错误。再比如,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铁皮箱子,在长、宽、高已知的情况下,求制作长方体铁皮箱子需要多少面积的铁皮。很多学生在解此题的时候都忽略的一个关键已知条件就是“无盖”这个词,从而致使解题思路错误,得出的最终结果自然也不会正确。
2.忽略问题本质,
依靠经验判断很多学生在进行填空、选择一类的习题时,习惯依据自身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答,而不仔细考虑问题的实质,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例如,在混合运算中,学生在解答“120-120÷5”和“7×4÷7×4”两题时,很多人都会错算出“120-120÷5=0”和“7×4÷7×4=1”两个解,错误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受到简便计算经验的影响,盲目依据经验判断所致。
3.思维定式出错
错例:“有苹果23个,比梨多8个,梨有多少个?”
23+8=31(个),答:梨有31个。
分析:本题只注意了“比……多”,而没有去想是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已知谁要求谁,以致减法题采用了加法计算。要防止此类错误的出现,教学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不能就事论事,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另外在编拟题时,要尽可能灵活一些,多安排一些条件是逆叙述的题目。
4.基础知识方面的原因
一般来说,基础知识的不稳固是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把握以及认识都不能完全掌握,这些都直接带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稳固。
二、数学教学中纠正错误的主要策略
1.精简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应充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所讲知识中所存在的易错点进行详实的讲解,就易错点在习题中常出现的环节进行分析,并为学生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使学生能在解题中做到准确的辨识和解答。譬如,对学生讲解互余与互补的概念时,这类概念虽简单,但学生往往会产生混淆,是以,课堂上老师应对两者间的相似与不同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对两者的准确辨认,避免其在今后的教学中再犯此类的错误。
2.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学生解题受阻后,一旦激发,产生顿悟,欣喜之余往往伴有着一种冲动心态,导致自身干扰增强,记忆冲淡,形成暂时遗忘,使自己陶醉于胜利之中,从而忽视了必要的检查,极可能出错。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其所犯的数学错误,老师应该督促与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不断反思其数学错题产生的原因与根源,在学生探索犯错根源的过程中,他们自己的探索将极大提升其学习的效率。
三、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相互交融,在某一种类型题上会体现出很多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解题方向和方法的判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更多体现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应用题型更为广泛地出现在平时的练习与考试当中,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以及生活实践的感悟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这样的题型描述的内容往往很多,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很容易使小学生在理解题干不是很清晰的时候出现浮躁、焦虑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将对于解决问题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收集,我们了解了学生数学学习中易错的知识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集体研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追求有效的课堂。面对错题,我们正确对待。用好错题,化腐朽为神奇。重视错题,开启智慧大门。
一、错题产生的原因
1.审题、解题出现的原因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基础知识之间进行着不断的融合和交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基础知识的稳固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题干表达的理解,势必也对解答问题的方向以及最终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小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在审题时不够认真,不够仔细,忽略了题中所隐含的已知条件,进而违背了题干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偏离了正确的解答方向。如数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相遇问题”,很多学生对于题干中所体现的“相向”“相背”“同向”等词语的理解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出现错误。再比如,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铁皮箱子,在长、宽、高已知的情况下,求制作长方体铁皮箱子需要多少面积的铁皮。很多学生在解此题的时候都忽略的一个关键已知条件就是“无盖”这个词,从而致使解题思路错误,得出的最终结果自然也不会正确。
2.忽略问题本质,
依靠经验判断很多学生在进行填空、选择一类的习题时,习惯依据自身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答,而不仔细考虑问题的实质,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例如,在混合运算中,学生在解答“120-120÷5”和“7×4÷7×4”两题时,很多人都会错算出“120-120÷5=0”和“7×4÷7×4=1”两个解,错误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受到简便计算经验的影响,盲目依据经验判断所致。
3.思维定式出错
错例:“有苹果23个,比梨多8个,梨有多少个?”
23+8=31(个),答:梨有31个。
分析:本题只注意了“比……多”,而没有去想是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已知谁要求谁,以致减法题采用了加法计算。要防止此类错误的出现,教学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不能就事论事,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另外在编拟题时,要尽可能灵活一些,多安排一些条件是逆叙述的题目。
4.基础知识方面的原因
一般来说,基础知识的不稳固是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把握以及认识都不能完全掌握,这些都直接带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稳固。
二、数学教学中纠正错误的主要策略
1.精简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应充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所讲知识中所存在的易错点进行详实的讲解,就易错点在习题中常出现的环节进行分析,并为学生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对其有着充分的认识,使学生能在解题中做到准确的辨识和解答。譬如,对学生讲解互余与互补的概念时,这类概念虽简单,但学生往往会产生混淆,是以,课堂上老师应对两者间的相似与不同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对两者的准确辨认,避免其在今后的教学中再犯此类的错误。
2.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学生解题受阻后,一旦激发,产生顿悟,欣喜之余往往伴有着一种冲动心态,导致自身干扰增强,记忆冲淡,形成暂时遗忘,使自己陶醉于胜利之中,从而忽视了必要的检查,极可能出错。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其所犯的数学错误,老师应该督促与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不断反思其数学错题产生的原因与根源,在学生探索犯错根源的过程中,他们自己的探索将极大提升其学习的效率。
三、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相互交融,在某一种类型题上会体现出很多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解题方向和方法的判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更多体现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应用题型更为广泛地出现在平时的练习与考试当中,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以及生活实践的感悟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这样的题型描述的内容往往很多,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很容易使小学生在理解题干不是很清晰的时候出现浮躁、焦虑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将对于解决问题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收集,我们了解了学生数学学习中易错的知识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集体研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追求有效的课堂。面对错题,我们正确对待。用好错题,化腐朽为神奇。重视错题,开启智慧大门。
- 【发布时间】2020/3/18 16:13:37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