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自主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着眼于素质教育而提出的重点课题,其实质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充分发挥学习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性的教学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也就是主动、独立,它是新学习方式的核心。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进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的教育者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跟学生一起探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一、创设多种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创设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使得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进到课堂之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联系实际并注重实践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注重学法指导,打开自主学习大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给学生自主探究指明航向,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立方根”时,我努力打破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对题目进行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小组合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类比的方法,利用已学“平方根”的方法来解决“立方根”,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释放自我,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经历
自由是创新的灵魂。“活动、体验、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轻松、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体验过程、主动建构。例如:建立同类项的概念时,我采用了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互相交流的形式。对于在小组讨论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次数相同,所含字母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可在全班互相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发现错误所在,再修改订正。另外,有些小组还会忽略“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可以全班互相交流时补充完整。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和灌输,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十分抽象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数学文化知识,还应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丰富多彩,从而变得喜欢学数学、乐于学数学,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这一知识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寻找一些物体,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它们的长度和高度,如操场中的旗杆、两颗挨着的树木等,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利用数学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五、归纳提高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结构上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习数学也不能违背数学本身所具的这种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搞懂每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又要做到及时归纳总结。每堂课中都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注意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应变的技能并从中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特殊意义,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及时评价和改进,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性的教学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也就是主动、独立,它是新学习方式的核心。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进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的教育者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跟学生一起探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一、创设多种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创设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使得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进到课堂之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联系实际并注重实践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注重学法指导,打开自主学习大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给学生自主探究指明航向,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立方根”时,我努力打破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对题目进行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小组合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类比的方法,利用已学“平方根”的方法来解决“立方根”,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释放自我,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经历
自由是创新的灵魂。“活动、体验、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轻松、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体验过程、主动建构。例如:建立同类项的概念时,我采用了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互相交流的形式。对于在小组讨论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次数相同,所含字母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可在全班互相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发现错误所在,再修改订正。另外,有些小组还会忽略“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可以全班互相交流时补充完整。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和灌输,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十分抽象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数学文化知识,还应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丰富多彩,从而变得喜欢学数学、乐于学数学,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这一知识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寻找一些物体,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它们的长度和高度,如操场中的旗杆、两颗挨着的树木等,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利用数学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五、归纳提高
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结构上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习数学也不能违背数学本身所具的这种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搞懂每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又要做到及时归纳总结。每堂课中都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注意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应变的技能并从中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特殊意义,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及时评价和改进,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20/3/18 16:17:39
- 【点击频次】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