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 黄丽莎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展开的学习活动。新教材编排已把探究式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提升科学素养,改变学习方式的必经过程,是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的重头戏。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实施
  新课程改革,不仅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把探究式学习放在突出地位,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执行新“课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讲授生物科学知识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实验,积极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专题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实践能力,促进生物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探究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
  3.探究式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来获得生物学知识。这些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开始的主张。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
  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三、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1. 探究式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要能描述物体和事件,能提出问题,能作出解释,能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们得会提出自己的假设,会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会考虑可能的各种解释,这是探究教学和传统的结论式教学模式的最主要区别。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水平,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教师利用教材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其归纳和分类,以便探究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初中生物叶片结构内容时,课前让同学们采集不同的叶片,观察叶的特点。在课堂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观察和采集过程中,对植物的叶想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象叶片为什么是绿色、叶中间的纹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三十多个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将这些问题归类,指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叶的结构和功能两大方面。
  2. 探究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探究活动中,要求教师及时指导,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兼顾课堂教学的进程。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们就自己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如叶片结构的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并大致分类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我们在课上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下面每组就叶片的结构,找出一个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进行研究的方案(设计实验)或提出研究设想。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请各小组汇报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和初步设想。汇报后,让研究相同内容的组交流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从外向内逐步研究,各组讨论改进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实施自己的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综合各个小组的观察、探究的结果,得出结论,即叶片的结构组成。
  整个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同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应用于新的问题里去。即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叶片的结构,还能解释为什么叶片正面比背面的颜色深、一般气孔下表皮比上表皮多、落叶时为什么叶的背面向上等相关问题。因此,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生物知识,还能受到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参与决策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探究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寒。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培养探究能力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新课程(教师版),2007,(09).
  [2]梁松涛.浅谈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研究.
  [3]尉淑珍.生物课中的探究式教学.运城学院学报,2004,(02)
  • 【发布时间】2020/4/22 21:17:29
  • 【点击频次】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