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作者】 杜 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分析原因;策略
  计算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学生计算时常常出错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心理方面原因
  我们常常认为计算时学生出错是由“粗心大意”引起的,其实“粗心大意”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1.感知不正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往往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236x103抄成236x1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是小学生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部分计算导致错误。
  3.短时记忆出错。
  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34-19=25,前一一位退1当10,但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4.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2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出现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25x4,125x8,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已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2.算理不理解。
  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对算理的理解上。
  (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由于部分学生觉得计算枯燥无味,本身不愿计算,不重视计算,再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o,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也称心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可以说笔算就是口算的一种组合及综合应用。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1. 提高认识,天天训练。首先,对于口算教学我们要提高认识,口算要做到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练习,作为常规训练,逐步熟能生巧。特别是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
  2.注重形式,务求实效。口算大体上可分为视算和听算两种形式,视算比听算相对来说难度要大,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讲求实效。如:一年级起步阶段,学生口算能力不强,学生认为哪道题难度较大,可采取读算式口算。
  3.开展计算比赛。计算比赛,即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做题的数量多、正确率高。从形式上举办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这样可以克服学生计算时的枯燥性,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进取心,这是开展小型多样竞赛活动的有利因素。每日一练后,我们进行一周总结,评选“一周无错题”小能手,发“喜报”,以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4.明确算理,优化方法。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读懂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重算法、轻算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应运用多种方法,多给学生创设说算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比如当学生口算20x3时,可以先算2x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此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x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也就是60。这样就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其次,课标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鼓励解决同题策略多样性,但多样化同时还存在算法上的优劣问题。如:45x14=45x2x7=630较为优化,其它诸种算法相对麻烦。实施算法优化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意识都很有好处。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做计算题时,要引导他们做到一一审、二想、三算。
  1.一审:审题。
  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
  2.二想:想解题方法。
  想解题方法包括运算顺序和解题策略。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数感。
  3.三算:计算和验算。
  计算时要按照预想的步骤和策略仔细操练,此外还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验算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三)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
  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
  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
  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技能。
  (四)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口算不准、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学生学期初每人都要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练习并持之以恒,教师要把它当成常规性工作抓实抓好,认真积累,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0/4/22 21:17:44
  • 【点击频次】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