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作为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化学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化学;激情;渗透;德育
化学新课标指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爱国爱民,增强自尊
通过化学课绪论及第三章、第五章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载人航天、绕月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四、结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指出,一氧化碳虽然有毒,但是因为具有可燃性,能作为燃料来使用,还能作为工业炼铁重要的反应物出现,,所以任何物质都要辨证的来看,有利也有弊,人类要正确的认识它,利用它,为人类的生存服务,才是化学学习的所在。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在练习题中渗透德育
传统的化学练习题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化学原理或者化学现象以及基本化学知识等,因此学生在做题时难免会觉得枯燥,觉得练习题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新课改下,倡导化学练习题要逐步的将德育内容渗透进来。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练习题时要注重适当的增加德育练习题的数量,并且应该注重练习题质量的提高。与普通的练习题相比,渗透了德育的练习题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和能力,同时,有利于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激情;渗透;德育
化学新课标指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爱国爱民,增强自尊
通过化学课绪论及第三章、第五章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载人航天、绕月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四、结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指出,一氧化碳虽然有毒,但是因为具有可燃性,能作为燃料来使用,还能作为工业炼铁重要的反应物出现,,所以任何物质都要辨证的来看,有利也有弊,人类要正确的认识它,利用它,为人类的生存服务,才是化学学习的所在。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在练习题中渗透德育
传统的化学练习题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化学原理或者化学现象以及基本化学知识等,因此学生在做题时难免会觉得枯燥,觉得练习题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新课改下,倡导化学练习题要逐步的将德育内容渗透进来。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练习题时要注重适当的增加德育练习题的数量,并且应该注重练习题质量的提高。与普通的练习题相比,渗透了德育的练习题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和能力,同时,有利于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4/22 21:28:12
- 【点击频次】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