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语感培养浅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整体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浅见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正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小学生的语感培养又是急不来的,因为他们的语言经验、语文知识、语言感悟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低年级起就要重视字词句教学,让学生积累语感
一堂课时间有限,教师很难把每一个字词都讲得那么透彻。加上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又小,也很难理解透彻。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字词句讲明白,让低年级学生感悟、理解呢?关键就是读和说,在读与说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思维,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应有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例如一年级的学生是从音节开始学语文的,但不能只为了学习音节而去学音节,为了学词而学词。比如我在教学生音节“yi”时,努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衣服和医生等图像;学习“国”字时,让学生的脑子里呈现“国旗、国庆、祖国”等词;读到“国旗”“红旗”等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口头说说“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句子,并在脑海中浮现这些图像或画面情境。在低年级开始教学短句短文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读,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含义与情感,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重视让学生模仿例句说几句话,加深学生的印象,体会感悟其用法,不断积累语感。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熏陶学生的语感
从一般情况来说,很多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朗读能力也都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语感较差,无论说话、写话,还是听别人说话,看别人的文章,他们都很难发现其中的语病,也不具备从一句话的开头预测整个句子的趋向的能力。语感强、预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不等一句话说完就会知道后面是什么意思了,也轻易能发现别人把课文读错了。语文老师是学生接触和相处时间比较长的人,教师说话和朗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规范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说话和课文范读时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条有理,不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好感受,激发起学生试说、试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激发熏陶出学生的语感来。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内容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着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规范,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激发熏陶其语感。
三、加强朗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掌握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舒缓,丰富学生的词语,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意义。朗读多了,学生的字、词、句积累多了,学生的语感就慢慢增强了,说话自然而然就能脱口而出。因此可以说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如《荔枝》一文中关于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母亲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呢!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荔枝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表达了母亲那种孩子似的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迁移表达,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于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平时习得的语言、语感,也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实践,进行迁移,才能得到运用、强化、积淀和提高。具体来说,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包括:
1、听。引导学生在听课、听别人说话、听广播电视时,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信息,了解内容要点,领会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熏陶语感。
2、说。说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训练,是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情感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日常交谈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应组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辩论会,朗诵与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等),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3、读。这里的“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汲取营养,丰富语言存量,积累语感。
4、写。培养和积累语感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思想健康、表达通畅、语言优美的文章。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写作训练,如仿写、续写、改写、写片段、写日记、写读后感、看图作文等,使学生在推敲词句、锤炼语言的实践训练中形成和强化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整体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培养语感对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浅见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正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小学生的语感培养又是急不来的,因为他们的语言经验、语文知识、语言感悟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低年级起就要重视字词句教学,让学生积累语感
一堂课时间有限,教师很难把每一个字词都讲得那么透彻。加上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又小,也很难理解透彻。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字词句讲明白,让低年级学生感悟、理解呢?关键就是读和说,在读与说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思维,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应有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例如一年级的学生是从音节开始学语文的,但不能只为了学习音节而去学音节,为了学词而学词。比如我在教学生音节“yi”时,努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衣服和医生等图像;学习“国”字时,让学生的脑子里呈现“国旗、国庆、祖国”等词;读到“国旗”“红旗”等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口头说说“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句子,并在脑海中浮现这些图像或画面情境。在低年级开始教学短句短文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读,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含义与情感,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重视让学生模仿例句说几句话,加深学生的印象,体会感悟其用法,不断积累语感。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熏陶学生的语感
从一般情况来说,很多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朗读能力也都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语感较差,无论说话、写话,还是听别人说话,看别人的文章,他们都很难发现其中的语病,也不具备从一句话的开头预测整个句子的趋向的能力。语感强、预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不等一句话说完就会知道后面是什么意思了,也轻易能发现别人把课文读错了。语文老师是学生接触和相处时间比较长的人,教师说话和朗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规范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说话和课文范读时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条有理,不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好感受,激发起学生试说、试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激发熏陶出学生的语感来。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内容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着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规范,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激发熏陶其语感。
三、加强朗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掌握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舒缓,丰富学生的词语,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意义。朗读多了,学生的字、词、句积累多了,学生的语感就慢慢增强了,说话自然而然就能脱口而出。因此可以说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如《荔枝》一文中关于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母亲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呢!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荔枝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表达了母亲那种孩子似的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迁移表达,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于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平时习得的语言、语感,也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实践,进行迁移,才能得到运用、强化、积淀和提高。具体来说,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包括:
1、听。引导学生在听课、听别人说话、听广播电视时,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信息,了解内容要点,领会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熏陶语感。
2、说。说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训练,是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情感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日常交谈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应组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辩论会,朗诵与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等),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3、读。这里的“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汲取营养,丰富语言存量,积累语感。
4、写。培养和积累语感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思想健康、表达通畅、语言优美的文章。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写作训练,如仿写、续写、改写、写片段、写日记、写读后感、看图作文等,使学生在推敲词句、锤炼语言的实践训练中形成和强化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整体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培养语感对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20/4/22 21:42:04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