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缓解小学生身心疲劳

 

【作者】 周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好多小学生在学校里对老师说:“老师,少布置点作业吧,我们太累了!”为什么学生们会喊累呢?经过多次和学生座谈了解以及查阅资料,才逐渐认清这个问题。学生们的“累”是一种心理疲劳。
  什么是心理疲劳呢?人的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所谓心理疲劳,它与因连续工作而致使肌体能量消耗的生理疲劳不同,它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有心理疲劳的学生大多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作业经常完不成,还喜欢撒谎。例如,没有带课本,谎称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在课堂上睡觉,课下很活泼,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各种小动作,不愿参加测试,一听说考试就找各种理由不到校。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每当老师或家长批评的时候,反应强烈,大喊大叫,以退学作为挡箭牌。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确保小学生的休息和睡眠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性,课间应采用活动性休息,教师切忌“拖堂”。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9.6小时。另外,适当增加小学生的营养也是缓解心理疲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要督促孩子合理安排学习
  安排学习原本应该是学校的事,然而,有时学校可能会安排得不够合理。例如,回家作业量多、量少,某些课程过于集中等等。这时,家长就应该提醒孩子在家里作一些调整。就学习内容而言,过难过多,超过学生能力的限度,就会使学生难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理解和消化,学生就不得不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来对付,使大脑皮层细胞能量大量地消耗,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对于太难的功课,学生也往往提不起兴趣,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促使疲劳加速发展。因此在做作业时,应该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意时间不要太长,以延缓疲劳的到来。就学习方法而言,为了预防疲劳的产生,应该让孩子适时变换学习方法,比如,看书的时间长了,就改写作,写作的时间长了,就代以朗读,这样也能减轻疲劳。就学习环境而言,家里的室温、光线、空间、桌椅等,都应该符合孩子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的需要。就学习节奏而言,学习科目的安排要有张有弛。有研究表明,各学科的疲劳值是不一样的,其顺序是数学与体育第一,其次是语文、历史的地理、物理和化学,再次为音乐、美术、实验等。这里既要注意一天的安排要有张有弛,也要注意一周的安排要有张有弛。另外,复习必须在平时有计划地进行,不宜搞突击,以免过度疲劳。
  三、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课间应采用活动性休息,教师切忌“拖堂”。假如教师一“拖堂”,那么学生连上厕所都要快跑;如果教师再多留一些课堂作业,那学生大概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何来休息?连续“奋战”只会影响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因此,作为老师不如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还给孩子。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那就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好好休息,下节课才能更好的“砍柴”。
  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分段学习,间隔10-15分钟。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参加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支曲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可以用闹钟,或由家长及时提醒。
  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中应该具有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在中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让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都是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儿童好动这一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些机会,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在数一数、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的操作中,自发地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眼、耳、口、手和脑”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演练,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求。这样既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可以使学生饶有趣味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可谓“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常常给予赞赏鼓励,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相信学生一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在“乐教”中真正地“乐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以趣导学,以学激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教学任务也能按时按质完成,学生也能真真正正地“减负”。
  不论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家长们也需注重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校配合起来做工作。
  五、适量活动
  活动既会消耗部分体力让人疲劳,也能让人在运动中充分放松,而且能让人充满激情,有利于恢复精力。当然,活动量过大反而会增加疲劳,这就需要把活动量控制在既能健身又利于恢复精力的范围内。较好的活动项目有长期坚持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散步等。实践证明,每日下午活动—小时,就可以消除—天的工作或学习所引发的大部分疲劳。此外,经常用手抓头按摩,对于消除疲劳、改善头皮营养状况、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皮肤分泌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手心向内,手指张开如抓痒—样。抓时闭眼,心神安定,身体放松。自前额上的头发抓起,由前向后,经头顶至后发际;再从后向前,循环往复。抓时主要用两小指头的螺纹面进行按摩,其他手指随着小指的按摩用指甲抓头皮,动作匀缓轻柔,以免损伤头皮。如果在抓摩头部某—穴位时,意念集中于这个穴位,并且在呼气时抓,吸气时停,使意念、气、形(抓摩)三者结合,效果更佳。每天早起、午休及晚睡前各做l次,每次lO分钟左右。
  总之,克服学习疲劳的问题,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学习规律的认识,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并把有关道理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也明白科学用脑的常识,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这样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预防和及时消除疲劳,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发布时间】2020/4/22 21:44:35
  • 【点击频次】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