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达到学习目标的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就小学生数学自主纠错现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对小学生数学自主纠错能力培养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在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方面的六种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纠错能力;解决策略
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想教师有责任让错误对师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在每次错误中总结出有利于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培养学生良好的纠错能力。这使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比较长的,不断纠错的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要注意的是:纠错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本人而不是别人,纠错本身也是一个从思考错误到解决错误的过程,它不同于一时的纠错行为。
一、让学生意识到纠错的重要性。
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信息反馈;二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以利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作业下发后,学生往往只重视这次作业或测验的结果。而对于错题也只是一看了之,而不是立即提笔更正。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改正,二是有些学生偷懒不想改正,三是学生思想不够重视不去改正。由此可见,学生没有纠错意识,纠错能力相对缺乏。
让学生纠错,需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而建立“错题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摘抄作业或测验中的错题,虽然这会暂时增加学生的一些负担,但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的途径,从长远看这会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建立“错题集”的作用;其次让学生会正确使用“错题集”,诸如错题类型与原因,教训与得失,正确答案与最优解法……;三是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写“错题集”;四是老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五是评选优秀“错题集”让学生观摩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从表面上看,往往学生是懂了,像是理解了,但实际却远非如此。当时的“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的,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老师“讲”会的。学生只是依着葫芦画瓢,知识仅仅走到了短时记忆领域,是一种浅层次的识记,而没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还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学而不思则罔”。“感觉懂”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曾经懂得和会做的某些题,能否被自己真正掌握,还取决于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而“会做”的。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只能获得肤浅的表面印象,而想当然的东西是很难做到记忆持久的,也不可能形成能力。要培养学生反复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现实的事例。学生运用知识所能认识的事实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掌握就越牢固。经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知识,即使中间有些东西会出现遗忘,但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会记起。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可能获得由“不知“到”知”的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可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反思训练:反思审题是否正确,防止看错、读错、抄错;反思所运用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正确性如何;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合理,若不合理,该如何调整,若方法合理,是不是捷径;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特别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谨防考虑不周出错;反思结果是否合理,运用估算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意等等。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面对错误,让学生弄清错在哪些地方,当时是如何思考的,根源是什么,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不慎,是方法不对还是根本不会……并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是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面对书中的结论、例题,多思多想,大胆质疑。二是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多问老师与同学,学问学问贵在问,不问、不会问,就会缺少思维。三是进行反思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变中反思,从而巩固双基,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四是反思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领悟到读题要仔细,要把题意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学会用树干图摘录条件;认真挖掘题中条件,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五是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的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四、鼓励学生建立纠错本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培养数学作业纠错的习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建立数学纠错本,来记录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建立数学纠错本是帮助学生培养纠错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直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作为数学作业练习本,一个作为纠错本,在每次完成作业或者数学考试教师进行批改之后,学生需要在纠错本上把自己做过的错题再做一遍,并在下面详细地标注出自己当时犯错误的原因、犯错的思路以及正确的思路。
纠错本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仅记录着学生的错题,还记录着着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在每次考试之前或者在平时的空闲时间,学生都可以把纠错本拿出来翻一翻,看看自己曾经做过的错题,了解自己在概念认知、公式计算或者数量关系上存在的误区,对于同类的题型勤加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将其有效转化为自我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全面提升数学作业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培养纠错意识是前提,形成纠错习惯、掌握纠错技能是关键,善用纠错本是保障。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前出错原因的分析、课中纠错技能的培养、课后纠错本的总结归纳等,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无缝隙教学,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让学生形成乐于纠错、主动纠错的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纠错能力;解决策略
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想教师有责任让错误对师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在每次错误中总结出有利于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培养学生良好的纠错能力。这使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比较长的,不断纠错的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要注意的是:纠错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本人而不是别人,纠错本身也是一个从思考错误到解决错误的过程,它不同于一时的纠错行为。
一、让学生意识到纠错的重要性。
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信息反馈;二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以利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作业下发后,学生往往只重视这次作业或测验的结果。而对于错题也只是一看了之,而不是立即提笔更正。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改正,二是有些学生偷懒不想改正,三是学生思想不够重视不去改正。由此可见,学生没有纠错意识,纠错能力相对缺乏。
让学生纠错,需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而建立“错题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摘抄作业或测验中的错题,虽然这会暂时增加学生的一些负担,但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的途径,从长远看这会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建立“错题集”的作用;其次让学生会正确使用“错题集”,诸如错题类型与原因,教训与得失,正确答案与最优解法……;三是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写“错题集”;四是老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五是评选优秀“错题集”让学生观摩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从表面上看,往往学生是懂了,像是理解了,但实际却远非如此。当时的“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的,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老师“讲”会的。学生只是依着葫芦画瓢,知识仅仅走到了短时记忆领域,是一种浅层次的识记,而没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还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学而不思则罔”。“感觉懂”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曾经懂得和会做的某些题,能否被自己真正掌握,还取决于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而“会做”的。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只能获得肤浅的表面印象,而想当然的东西是很难做到记忆持久的,也不可能形成能力。要培养学生反复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现实的事例。学生运用知识所能认识的事实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掌握就越牢固。经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知识,即使中间有些东西会出现遗忘,但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会记起。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可能获得由“不知“到”知”的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可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反思训练:反思审题是否正确,防止看错、读错、抄错;反思所运用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正确性如何;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合理,若不合理,该如何调整,若方法合理,是不是捷径;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特别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谨防考虑不周出错;反思结果是否合理,运用估算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意等等。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面对错误,让学生弄清错在哪些地方,当时是如何思考的,根源是什么,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不慎,是方法不对还是根本不会……并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是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面对书中的结论、例题,多思多想,大胆质疑。二是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多问老师与同学,学问学问贵在问,不问、不会问,就会缺少思维。三是进行反思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变中反思,从而巩固双基,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四是反思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领悟到读题要仔细,要把题意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学会用树干图摘录条件;认真挖掘题中条件,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五是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的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四、鼓励学生建立纠错本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培养数学作业纠错的习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建立数学纠错本,来记录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建立数学纠错本是帮助学生培养纠错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直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作为数学作业练习本,一个作为纠错本,在每次完成作业或者数学考试教师进行批改之后,学生需要在纠错本上把自己做过的错题再做一遍,并在下面详细地标注出自己当时犯错误的原因、犯错的思路以及正确的思路。
纠错本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仅记录着学生的错题,还记录着着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在每次考试之前或者在平时的空闲时间,学生都可以把纠错本拿出来翻一翻,看看自己曾经做过的错题,了解自己在概念认知、公式计算或者数量关系上存在的误区,对于同类的题型勤加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将其有效转化为自我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全面提升数学作业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培养纠错意识是前提,形成纠错习惯、掌握纠错技能是关键,善用纠错本是保障。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前出错原因的分析、课中纠错技能的培养、课后纠错本的总结归纳等,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无缝隙教学,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让学生形成乐于纠错、主动纠错的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 【发布时间】2020/4/22 21:57:24
- 【点击频次】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