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淡如何走出创设情景热的误区
【关键词】 ;
【正文】 每一位数学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堂的情境的创设,力求将自己置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特别是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上,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创设有新意的情境,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冷思考下来,反思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否真正带来了课堂的实效性,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呢?
一、情景“故事化”的误区
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情景总能吸引人的,特别是小学生,趣味十足的童话故事情景可引导他们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但童话故事的选用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作为教者的我们要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曾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用童话故事引用创设情景,这是普遍低年级老师吸引学生的做法,低年级的小朋友喜爱听故事,情景故事化也合情合理,通常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课堂气氛也容易活跃起来,但选用的故事,是不是是童话故事就可以用来创设情境呢?这位老师选用的是童话《丑小鸭》的故事,面对的学生是一年级的学生,故事的篇幅大,寓意深,由课前谈话到正式上课用了十几分钟才讲完,别说年龄只有7岁的一年级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逐渐脸露不耐烦之色,无奈公开课,谁也不敢乱动,包括老师和学生。故事讲完,过渡语是一句:你们喜欢不喜欢丑小鸭,想和它做朋友吗?今天我们就和它一起学习。于是纵观整节课无论引入、练习各环节都用丑小鸭贯穿。
教者引用《丑小鸭》的原意是既想情景故事化吸引学生,又能事故事人物穿插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完整性的目的,但我觉得在童话故事的选用却使这一切都背道而驰。因为教者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材,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坚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但这个故事篇幅过长;选用的童话趣味性不强,要知道《丑小鸭》是励志型的童话,寓意深远,要一年级的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听完就领会,难度过大。如果教者只是希望在创设情景里让学生达到介于喜不喜欢童话人物的层次,以让孩子喜欢的童话人物引起注意,勾起兴趣,又何必选用这个童话故事?毕竟在公开课上要7岁儿童认真地听完这个如此长的童话故事,寓意如此深奥的童话故事又谈何趣味呢?
因此,创设故事化情境何不好好利用我们现在沿用的新教材,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只有生活化、童话式简短故事情境引入课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情景“生活化”的误区
我曾在一节课上这样创设《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情景。因希望自己所创设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联想到最近县里开了一间麦当劳,孩子们肯定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对他们说:同学们,我们这里最近新开了一间麦当劳,你们有没有去过?“去过了!”(这是课堂气氛已经开始兴奋。)“那你们去过买了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哇!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已经达到沸腾状态,学生你说一句,他说一句,越说越兴奋,越说越大声,完全不受控制,我的声音已经完全被他们遮盖住,我后面再问什么,他们已经不在乎,也没听见。最后还得用教师的威严把这一切压下去,这样创设的情景,别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简直就是创设了比没创设好,什么目的都达不到,还把课堂纪律弄得一团糟。
这节课里我没有考虑到学生对麦当劳的热情度,也没有灵活处理好热情过度高涨的学生情绪。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确要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但我们必须明白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创设一种真实的、具体的、益于思考的、热情适度的情景,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努力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三、情景“现代化”的误区
曾听过一节课,教者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问题上,利用了的多媒体教学。电脑课件首先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然后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
其实,这种相遇问题与其观看课件,我觉得还不如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让学生相互表演,或上台演示,这样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而且操作简单,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不但记忆、理解深刻,同样也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与兴趣的目的。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这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要知道情境创设不应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的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气氛可以感受,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确有利于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作用就滥用情境,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蹲下身子看学生,深入关注他们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有机结合素材进行创设,唯有这样才能走出误区。
一、情景“故事化”的误区
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情景总能吸引人的,特别是小学生,趣味十足的童话故事情景可引导他们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但童话故事的选用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作为教者的我们要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曾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用童话故事引用创设情景,这是普遍低年级老师吸引学生的做法,低年级的小朋友喜爱听故事,情景故事化也合情合理,通常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课堂气氛也容易活跃起来,但选用的故事,是不是是童话故事就可以用来创设情境呢?这位老师选用的是童话《丑小鸭》的故事,面对的学生是一年级的学生,故事的篇幅大,寓意深,由课前谈话到正式上课用了十几分钟才讲完,别说年龄只有7岁的一年级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逐渐脸露不耐烦之色,无奈公开课,谁也不敢乱动,包括老师和学生。故事讲完,过渡语是一句:你们喜欢不喜欢丑小鸭,想和它做朋友吗?今天我们就和它一起学习。于是纵观整节课无论引入、练习各环节都用丑小鸭贯穿。
教者引用《丑小鸭》的原意是既想情景故事化吸引学生,又能事故事人物穿插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完整性的目的,但我觉得在童话故事的选用却使这一切都背道而驰。因为教者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材,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坚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但这个故事篇幅过长;选用的童话趣味性不强,要知道《丑小鸭》是励志型的童话,寓意深远,要一年级的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听完就领会,难度过大。如果教者只是希望在创设情景里让学生达到介于喜不喜欢童话人物的层次,以让孩子喜欢的童话人物引起注意,勾起兴趣,又何必选用这个童话故事?毕竟在公开课上要7岁儿童认真地听完这个如此长的童话故事,寓意如此深奥的童话故事又谈何趣味呢?
因此,创设故事化情境何不好好利用我们现在沿用的新教材,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只有生活化、童话式简短故事情境引入课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情景“生活化”的误区
我曾在一节课上这样创设《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情景。因希望自己所创设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联想到最近县里开了一间麦当劳,孩子们肯定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对他们说:同学们,我们这里最近新开了一间麦当劳,你们有没有去过?“去过了!”(这是课堂气氛已经开始兴奋。)“那你们去过买了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哇!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已经达到沸腾状态,学生你说一句,他说一句,越说越兴奋,越说越大声,完全不受控制,我的声音已经完全被他们遮盖住,我后面再问什么,他们已经不在乎,也没听见。最后还得用教师的威严把这一切压下去,这样创设的情景,别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简直就是创设了比没创设好,什么目的都达不到,还把课堂纪律弄得一团糟。
这节课里我没有考虑到学生对麦当劳的热情度,也没有灵活处理好热情过度高涨的学生情绪。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确要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但我们必须明白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创设一种真实的、具体的、益于思考的、热情适度的情景,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努力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三、情景“现代化”的误区
曾听过一节课,教者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问题上,利用了的多媒体教学。电脑课件首先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然后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
其实,这种相遇问题与其观看课件,我觉得还不如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让学生相互表演,或上台演示,这样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而且操作简单,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不但记忆、理解深刻,同样也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与兴趣的目的。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这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要知道情境创设不应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的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气氛可以感受,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确有利于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作用就滥用情境,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蹲下身子看学生,深入关注他们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有机结合素材进行创设,唯有这样才能走出误区。
- 【发布时间】2020/5/9 18:20:33
- 【点击频次】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