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学大纲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知道我们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不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很低,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学教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很需要探究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总结了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呵护好奇心,增强求知欲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将其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科学课本身具有很浓的趣味性,许多教学内容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程优势,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科学,这样,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才会充满激情、兴趣盎然。
二、寓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自然教学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巩固运用新知,都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例如教学《磁铁》一课,可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我设计了“小天鹅滑冰”的游戏,课前做了很多小天鹅(在天鹅脚上按上铁片)准备了涂成蓝色的玻璃当作“冰场”,发给学生每人一块磁铁,上课时教师用磁铁在玻璃下面移动,使玻璃上的小天鹅来回滑动。做完示范后,让学生照教师的做法进行游戏。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二分钟后有些同学便开始研究“小天鹅”为什么能滑冰,最后学生发现小天鹅脚上有铁片,这样就满足了学生对磁铁的研究兴趣。老师此时及时点出课题,导入新课。采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又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亲身体验,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必须事先准备好研究的材料。如蜗牛、蜜蜂、金鱼、牛奶、水、蚕……。课前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会采集,会制作,从中体会到乐趣。又如,挂差校园的植物,让学生自己种植豆苗,或养殖盆栽植物,自己浇水,自己观察,有汗水的付出,有收获的喜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提样生命的神奇和宝贵,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保持科学探究热情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教室。受到教学时间、场地、材料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观。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小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在平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随机性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后,组织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知道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不止这些,这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我因势利导,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分组到田野里去探究、观察,然后查找资料,自已解决问题。给了一周的时间,而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记录。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我就鼓励他们,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交流以后,全班同学评出一个观察最细致的同学,给以“动物学家”的称号。这种把科学课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进一步调动了他们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发现、总结。
一、呵护好奇心,增强求知欲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将其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科学课本身具有很浓的趣味性,许多教学内容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程优势,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科学,这样,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才会充满激情、兴趣盎然。
二、寓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自然教学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巩固运用新知,都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例如教学《磁铁》一课,可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我设计了“小天鹅滑冰”的游戏,课前做了很多小天鹅(在天鹅脚上按上铁片)准备了涂成蓝色的玻璃当作“冰场”,发给学生每人一块磁铁,上课时教师用磁铁在玻璃下面移动,使玻璃上的小天鹅来回滑动。做完示范后,让学生照教师的做法进行游戏。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二分钟后有些同学便开始研究“小天鹅”为什么能滑冰,最后学生发现小天鹅脚上有铁片,这样就满足了学生对磁铁的研究兴趣。老师此时及时点出课题,导入新课。采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又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亲身体验,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必须事先准备好研究的材料。如蜗牛、蜜蜂、金鱼、牛奶、水、蚕……。课前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会采集,会制作,从中体会到乐趣。又如,挂差校园的植物,让学生自己种植豆苗,或养殖盆栽植物,自己浇水,自己观察,有汗水的付出,有收获的喜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提样生命的神奇和宝贵,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五、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保持科学探究热情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教室。受到教学时间、场地、材料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观。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小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在平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随机性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和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后,组织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知道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不止这些,这堂课学生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我因势利导,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分组到田野里去探究、观察,然后查找资料,自已解决问题。给了一周的时间,而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记录。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我就鼓励他们,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交流以后,全班同学评出一个观察最细致的同学,给以“动物学家”的称号。这种把科学课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进一步调动了他们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发现、总结。
- 【发布时间】2020/5/9 18:21:22
- 【点击频次】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