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不管是成人还是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班级是老师辛勤耕耘,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只有心系着学生,耐心细致才能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使之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关键词:班级;学生;老师;文化;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一、创设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
人人都想生活在一个温馨洁净的环境中,班级如家,走进一个班级,第一感觉是这个班级是否整洁干净,给人的感觉是否温馨愉悦。干净的教室是打扫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眼中要有事情”,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例如:不乱扔纸屑,发现有纸主动捡起,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笤帚、水桶、垃圾桶放到该放的位置、卫生区域包干到人,值日生课后擦净黑板、到校即开窗户通风换气,(冬天班主任老师提前到校,先打开窗户,学生来后再关窗)通过评选“优秀值日生”来激励学生认真打扫卫生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身心才能更加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开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以爱为基点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班主任成功的基石,是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怀着一颗爱心和一颗童心,蹲下身看孩子的世界,尊重、关心、宽容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朋友,用真心去爱每个学生,在“差生”和“优生”之间摆正爱的天平,让他们真正感受“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建立起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2.具备健全的人格,善于思想交流
班级师生文化建设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人格力量的建设。一个优秀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良的教育教学技术外,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充满爱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乐观开朗,充满自信,性情温和,心胸开阔,崇尚科学精神。对于自身的不足,要谦虚,勇敢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工作还要灵活。还要善于跟学生谈心,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灵间的距离,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解决班级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动态生存”。
三、“细心”作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认为教室布置须“细心”,得注意每一细节,还得随时留心,随时调整。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级格言,本学期我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为本班的班级格言。班级格言要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提示和鞭策。这需要班主任时刻的引导,尤其是面对初三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时间紧迫,善待时间以全力冲刺确属当务之急。其次是教室物件的摆放,针对这一点,班主任需要从细小环节作出要求,教室的桌椅板凳、劳动工具、生活学习用具等等可视器物的摆放必须整齐划一,干净美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安排班上比较细心的同学专门负责落实,这样,无论什么时候,就会让所有同学、老师感受到一个干净整洁、美观大方的育人环境。再者就是教室里各类张贴必须统一而且美观的进行张贴,不可杂乱。最后,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保持绝对干净是作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大前提。
四、正确学习方法,锻炼分析问题能力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在班级文化构建时,教师要着重建设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时刻注意让学生保持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使学生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之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整理与分析,才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会取长补短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化解挫折心理
在班级的运行过程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从学生个人来讲,也总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团结,不利于优良班级文化的形成。如何化解班级学生出现的挫折心理,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予以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提出批评和建议,此外,有必要提供“出气孔”和“减压阀”,让受挫折的学生有恰当的渠道发泄和化解,调整因挫折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
班级文化涵盖的方面还有很多,一幅书画作品、一句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一篇肺腑之言的自我反思……都是一些无声的语言。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而富有人性、感性、个性的班级文化,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为人文的生命关怀,引领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班级;学生;老师;文化;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一、创设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
人人都想生活在一个温馨洁净的环境中,班级如家,走进一个班级,第一感觉是这个班级是否整洁干净,给人的感觉是否温馨愉悦。干净的教室是打扫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眼中要有事情”,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例如:不乱扔纸屑,发现有纸主动捡起,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笤帚、水桶、垃圾桶放到该放的位置、卫生区域包干到人,值日生课后擦净黑板、到校即开窗户通风换气,(冬天班主任老师提前到校,先打开窗户,学生来后再关窗)通过评选“优秀值日生”来激励学生认真打扫卫生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身心才能更加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开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以爱为基点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班主任成功的基石,是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怀着一颗爱心和一颗童心,蹲下身看孩子的世界,尊重、关心、宽容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朋友,用真心去爱每个学生,在“差生”和“优生”之间摆正爱的天平,让他们真正感受“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建立起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2.具备健全的人格,善于思想交流
班级师生文化建设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人格力量的建设。一个优秀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良的教育教学技术外,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充满爱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乐观开朗,充满自信,性情温和,心胸开阔,崇尚科学精神。对于自身的不足,要谦虚,勇敢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工作还要灵活。还要善于跟学生谈心,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灵间的距离,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解决班级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动态生存”。
三、“细心”作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认为教室布置须“细心”,得注意每一细节,还得随时留心,随时调整。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级格言,本学期我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为本班的班级格言。班级格言要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提示和鞭策。这需要班主任时刻的引导,尤其是面对初三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时间紧迫,善待时间以全力冲刺确属当务之急。其次是教室物件的摆放,针对这一点,班主任需要从细小环节作出要求,教室的桌椅板凳、劳动工具、生活学习用具等等可视器物的摆放必须整齐划一,干净美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安排班上比较细心的同学专门负责落实,这样,无论什么时候,就会让所有同学、老师感受到一个干净整洁、美观大方的育人环境。再者就是教室里各类张贴必须统一而且美观的进行张贴,不可杂乱。最后,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保持绝对干净是作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大前提。
四、正确学习方法,锻炼分析问题能力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在班级文化构建时,教师要着重建设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时刻注意让学生保持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使学生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之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整理与分析,才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会取长补短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化解挫折心理
在班级的运行过程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从学生个人来讲,也总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团结,不利于优良班级文化的形成。如何化解班级学生出现的挫折心理,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予以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提出批评和建议,此外,有必要提供“出气孔”和“减压阀”,让受挫折的学生有恰当的渠道发泄和化解,调整因挫折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
班级文化涵盖的方面还有很多,一幅书画作品、一句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一篇肺腑之言的自我反思……都是一些无声的语言。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而富有人性、感性、个性的班级文化,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为人文的生命关怀,引领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 【发布时间】2020/5/9 18:23:30
- 【点击频次】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