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学语文的主要心理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目前,小学生学语文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在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想方设法找到应对策略,让学生快乐、轻松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心理障碍;应对策略
学习上有了心理障碍,就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绊脚石。所谓小学生学语文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小学生积极、主动、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了地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心理情绪势态。亦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心理因素。据我实践调查、分析,这些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易分散。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都有注意力分散的心理障碍,他们一开始上课时思路还能跟老师走,上着上着,就有些坐不住了,一会儿要找同学说两句,一会儿要用手摸笔或本子,一会儿要东张西望,四面顽固。这样的心理障碍出现在低年级较多,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他们刚从较散漫的学前教育步入正规的义务教育,习惯上还不很规范;b,他们晚上或平时没有充分的休息好,睡眠不足;c,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如他们周围本来就有爱讲话或注意力分散的同学)。d,教学内容不吸引人或教学教师语言、教学技巧没有“磁性”。
(二)厌学心理。这种心理障碍在整个小学阶段大多科目上都存在,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他们掌握较多的生字、背住较多的课文,又要他们学会阅读和写作,于是他们觉得学语文一天总是就读、背、写、记,似乎非常的枯燥,所以很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比如有的同学生字记不住,课文背不了,课本都不懂,作文写不起,而老师又处处死盯着他不放,非要他过关不可,他觉得这样学语文比登天还难,于是厌学心理油然而生。久子,这种心理一次次阻碍着他们记生字、背课文、写作文和阅读,也一次次使他们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从而造成了学语文的恶性循环。
(三)依赖心理。部分老师在教语文时,仅拿生字给他们读一下,课文给他们讲一下就了事,然后课后练习也帮着解答,有的甚至把练习册上的题也包干答完。这种“灌输式”的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认为学语文不过就是认真听老师讲的课,并用笔记下,用心记住罢了,如此而已,根本不用动多大脑筋。长期以来,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使他们一遇到较生疏的题目,或者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就专门等候老师去释疑解难。这样一来,长期的依赖于老师,使他们不仅在学语文上不肯自己动手,不能自我创新,在其他学科也表现这样,从而使知识学得死板,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在生活中也助长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坏习惯的形成,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
小学生学语文的心理障碍的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这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说:一是应试教育大气候“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二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还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三是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还未被教师灵活发挥,还未被学生正确认识;四是教师教法呆板,学法指导不活,没了解学生实际,教法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们知道,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智力因素是核心,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重要补偿、促进或抑制作用。古今中外,一切在学业和事业中有成就的人,他们除了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信念,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行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智育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学习。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出天才”,就是这个原因。第三,要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培养顽强毅力,增强拼搏精神。学习生活中挫折、困难、打击、压力总是难免的,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产生挫折的生理的、心理的因素,并指导他们如何克服类似的问题,还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挫折耐受力以及对待挫折的积极的心理态度。第四,对学生加强学习行为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
二、更新教学观,既注重自身的教,又凸显学生主体的学
首先,注重教法研究,创新教学策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考虑到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可本末倒置的去注重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所写的教案。
其次,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注重学法指导的研究,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得记住这样一个原则:“一定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比如使他们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祖国先辈的伟大,少年儿童的天真等,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乐学,愿学,而不是厌学。
总之,作为奠基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把教育追求的取向定位于教书育人上,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升学和高分数。特别是在当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转变观念,强化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以新的心理和姿态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陈爱国,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心理障碍;应对策略
学习上有了心理障碍,就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绊脚石。所谓小学生学语文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小学生积极、主动、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了地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心理情绪势态。亦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心理因素。据我实践调查、分析,这些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易分散。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都有注意力分散的心理障碍,他们一开始上课时思路还能跟老师走,上着上着,就有些坐不住了,一会儿要找同学说两句,一会儿要用手摸笔或本子,一会儿要东张西望,四面顽固。这样的心理障碍出现在低年级较多,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他们刚从较散漫的学前教育步入正规的义务教育,习惯上还不很规范;b,他们晚上或平时没有充分的休息好,睡眠不足;c,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如他们周围本来就有爱讲话或注意力分散的同学)。d,教学内容不吸引人或教学教师语言、教学技巧没有“磁性”。
(二)厌学心理。这种心理障碍在整个小学阶段大多科目上都存在,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他们掌握较多的生字、背住较多的课文,又要他们学会阅读和写作,于是他们觉得学语文一天总是就读、背、写、记,似乎非常的枯燥,所以很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比如有的同学生字记不住,课文背不了,课本都不懂,作文写不起,而老师又处处死盯着他不放,非要他过关不可,他觉得这样学语文比登天还难,于是厌学心理油然而生。久子,这种心理一次次阻碍着他们记生字、背课文、写作文和阅读,也一次次使他们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从而造成了学语文的恶性循环。
(三)依赖心理。部分老师在教语文时,仅拿生字给他们读一下,课文给他们讲一下就了事,然后课后练习也帮着解答,有的甚至把练习册上的题也包干答完。这种“灌输式”的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认为学语文不过就是认真听老师讲的课,并用笔记下,用心记住罢了,如此而已,根本不用动多大脑筋。长期以来,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使他们一遇到较生疏的题目,或者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就专门等候老师去释疑解难。这样一来,长期的依赖于老师,使他们不仅在学语文上不肯自己动手,不能自我创新,在其他学科也表现这样,从而使知识学得死板,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在生活中也助长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坏习惯的形成,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
小学生学语文的心理障碍的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这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说:一是应试教育大气候“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二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还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三是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还未被教师灵活发挥,还未被学生正确认识;四是教师教法呆板,学法指导不活,没了解学生实际,教法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们知道,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智力因素是核心,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重要补偿、促进或抑制作用。古今中外,一切在学业和事业中有成就的人,他们除了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信念,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行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智育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学习。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出天才”,就是这个原因。第三,要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培养顽强毅力,增强拼搏精神。学习生活中挫折、困难、打击、压力总是难免的,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产生挫折的生理的、心理的因素,并指导他们如何克服类似的问题,还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挫折耐受力以及对待挫折的积极的心理态度。第四,对学生加强学习行为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
二、更新教学观,既注重自身的教,又凸显学生主体的学
首先,注重教法研究,创新教学策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考虑到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可本末倒置的去注重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所写的教案。
其次,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注重学法指导的研究,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得记住这样一个原则:“一定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比如使他们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祖国先辈的伟大,少年儿童的天真等,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乐学,愿学,而不是厌学。
总之,作为奠基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把教育追求的取向定位于教书育人上,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升学和高分数。特别是在当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转变观念,强化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以新的心理和姿态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陈爱国,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2011年。
- 【发布时间】2020/5/9 18:24:07
- 【点击频次】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