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针对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组织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下面,我就一年来的课堂实践,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在承担共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合作小组的科学建立。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模式,在具体的应用中建立小组环节是比较关键的。小组的组建要注重精心安排,将小组成员的作用均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小组分配的数量保持在四人到六人比较合适,小组间的距离要能保证清楚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来组织其他的成员,教师将任务分配好后方便成员的操作。通过小组的组长向教师进行提问题和组织自由讨论,并能进行推荐学生总结讨论结果,保障讨论结果的有效性。
二、营造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中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失去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针对此类现象,优化教学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为他们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几个经典地区的气候情况,如哈尔滨、北京、新疆等地区,然后让学生提前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并针对每个地区的气候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制作一份全面的气候报告。之后,每一个小组要派出一位代表对该报告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小组成员通过组内讨论与组外点评可以对“各地区气候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便可以轻松总结出我国的整体气候特征。在这样一个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做到全身心投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三、明确组员的职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一般来讲,每个小组需要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工作,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工作,一名同学负责材料的选择与整理工作,最后还需要一名同学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学习研究成果,所有的工作在组长计划指导下进行。这样一来,学习小组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学习探讨活动,逐步思考问题,逐个发表见解,最后加以总结,形成学习成果。另外,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并非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成员协商后轮流负责相关工作,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锻炼,既能提高学习成果,又不缺乏灵活性。
四、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时,很多教师由于教学内容选取不当,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教师可能觉得不论是哪种学习任务,只要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该问题在我国的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很多教师会不分层次地把各种教学任务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教师应该适当地挑选一部分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如果把难度过大的题目交给学生,学生们由于水平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讨论出相应的成果,导致时间浪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难度过小的问题,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时区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把基本的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留给学生一部分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时区的计算,这种题目的计算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时区的计算,在理解过程中(下转第39页)(上接第40页)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五、适时导入资料引用
众所周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过程,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热情,这是在每一节教学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需要解决多个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要设计一种激发兴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进而乐于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利用日常的新闻时事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是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比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凤凰”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讲述生活中水污染的时候,可以结合太湖绿藻事件、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引起的水污染事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爱护和保护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有关水循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的错误来引入本课学习,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进而激发兴趣,投入课程的学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不是靠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该有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组织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下面,我就一年来的课堂实践,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在承担共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合作小组的科学建立。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模式,在具体的应用中建立小组环节是比较关键的。小组的组建要注重精心安排,将小组成员的作用均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小组分配的数量保持在四人到六人比较合适,小组间的距离要能保证清楚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来组织其他的成员,教师将任务分配好后方便成员的操作。通过小组的组长向教师进行提问题和组织自由讨论,并能进行推荐学生总结讨论结果,保障讨论结果的有效性。
二、营造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中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失去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针对此类现象,优化教学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为他们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几个经典地区的气候情况,如哈尔滨、北京、新疆等地区,然后让学生提前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并针对每个地区的气候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制作一份全面的气候报告。之后,每一个小组要派出一位代表对该报告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小组成员通过组内讨论与组外点评可以对“各地区气候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便可以轻松总结出我国的整体气候特征。在这样一个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做到全身心投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三、明确组员的职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一般来讲,每个小组需要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工作,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工作,一名同学负责材料的选择与整理工作,最后还需要一名同学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学习研究成果,所有的工作在组长计划指导下进行。这样一来,学习小组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学习探讨活动,逐步思考问题,逐个发表见解,最后加以总结,形成学习成果。另外,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并非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成员协商后轮流负责相关工作,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锻炼,既能提高学习成果,又不缺乏灵活性。
四、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时,很多教师由于教学内容选取不当,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教师可能觉得不论是哪种学习任务,只要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该问题在我国的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很多教师会不分层次地把各种教学任务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教师应该适当地挑选一部分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如果把难度过大的题目交给学生,学生们由于水平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讨论出相应的成果,导致时间浪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难度过小的问题,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时区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把基本的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留给学生一部分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时区的计算,这种题目的计算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时区的计算,在理解过程中(下转第39页)(上接第40页)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五、适时导入资料引用
众所周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过程,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热情,这是在每一节教学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需要解决多个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要设计一种激发兴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进而乐于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利用日常的新闻时事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是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比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凤凰”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讲述生活中水污染的时候,可以结合太湖绿藻事件、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引起的水污染事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爱护和保护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有关水循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的错误来引入本课学习,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进而激发兴趣,投入课程的学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不是靠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该有的生命活力。
- 【发布时间】2020/5/9 19:51:22
- 【点击频次】400